母亲端着一碗绿豆汤走进来,看到他盯着屏幕的憔悴模样,欲言又止:“远舟,要不……先吃饭吧?”
“妈,你说……如果我坚持的东西,全世界都觉得是假的,那还有意义吗?”林远舟的声音很低,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动摇。
母亲把碗放在桌上,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你小时候放牛,说看到山里的云雾变成了图案,村里没人信,后来不也没事吗?你爸总说,真金不怕火炼,是好东西,总会发光的。”
她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林远舟混乱的心湖,荡开一圈微弱的涟漪。他拿起勺子喝了口绿豆汤,冰凉的甜意在喉咙里散开,稍微压下了那份焦躁。
意外的关注:苏晚晴的邮件
就在林远舟以为这场网络风暴会像所有闹剧一样逐渐平息时,他的私人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陌生地址的邮件。发件人署名“苏晚晴”,标题是“关于《混元场论框架》的几点疑问”。
邮件内容很长,没有任何嘲讽或质疑的语气,而是条理清晰地列出了五个问题:
1. 文中提到的“场频共振方程”与我未发表的“真空零点能波动模型”在参数选择上有78%的重合度,请问这是巧合还是某种理论共识?
2. 关于“意识场态化”的假设,是否参考了张详前理论中“人的意识是大脑发出的场”的观点?若如此,如何解决“场的量子退相干”问题?
3. 第17页提到的“空间折叠能耗公式”,分母部分的“引力常数修正项”,是否对应星溯者科技中的“曲率引擎校准参数”?(此句后附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八位的常数)
4. ……
5. ……
林远舟的心脏狂跳起来,他几乎是扑到电脑前,逐字逐句地读着邮件。这个苏晚晴不仅认真阅读了他的理论框架,还从中识别出了与她自己研究的关联,甚至精准地指出了那个他根据艾蕾娜偷偷传递的信息、犹豫再三才写上去的“引力常数修正项”——那是伊瑟尔星曲率引擎的核心参数之一,他本以为地球科学家绝不可能接触到。
他立刻回复邮件,手指因为激动而有些不听使唤:“苏晚晴博士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关于您提到的参数重合问题,并非巧合!事实上,我在……”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不能直接说参数来自外星文明。他删掉重写:“……我在研究张详前统一场论时,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得出了这组参数。不知您的‘真空零点能波动模型’能否分享更多细节?”
发送邮件后,林远舟像等待审判一样盯着收件箱。半小时后,苏晚晴的回复来了:“我就知道!这里不方便详细讨论,附件是我的模型简化版。另外,建议您关注一下‘非平衡态场论’在凝聚态物理中的最新应用,或许能解决您提到的‘维度裂缝风险’(这是您文档里的隐藏担忧吧?)。”
附件是一个加密的PDF,林远舟用了十分钟破解密码——密码是“张详前1957”,这是张详前先生的出生年份。打开文档,里面的公式推导让他眼前一亮:苏晚晴的模型确实与他的场论框架存在底层逻辑的共通性,尤其是在“场的非局域性关联”部分,她用地球现有的数学工具,走出了一条与星溯者理论相似的路径。
“她能听懂。”林远舟喃喃自语,一股热流涌上眼眶。在全世界都对他嘲讽质疑的时候,终于有人听懂了他试图表达的东西——不是通过外星思维共振,而是用地球的物理语言,在理论的深海里与他遥遥相望。
暗流涌动:天元集团的“关注”
网络上的嘲讽仍在继续,但林远舟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他不再逐条回复那些谩骂,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与苏晚晴的邮件交流上。他们像两个在迷雾中探索的旅人,互相分享着自己发现的“路标”,试图拼凑出完整的地图。
然而,他们没注意到,在网络的暗角,一双眼睛正在盯着他们的交流。天元集团总部顶层,周正雄看着屏幕上林远舟和苏晚晴的邮件往来记录,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董事长,这个苏晚晴是京都大学物理系的青年学者,发表过几篇关于量子真空的论文,有点才华,但一直没什么突破性成果。”秘书站在一旁汇报,“林远舟的理论虽然被主流学界嘲讽,但苏晚晴的介入可能会带来变数。”
周正雄哼了一声,拿起桌上的雪茄点燃:“变数?我看是麻烦。一个山村小子,能拿出什么真东西?不过……”他吐出一口烟圈,眼神锐利,“苏晚晴提到的‘真空零点能波动模型’,和我们正在研发的‘零点能提取装置’有点关系。让技术部仔细分析一下林远舟文档里的参数,特别是那个引力常数修正项,看看有没有可利用的价值。”
“可是董事长,主流学界都认为那是民科呓语……”
“主流?”周正雄冷笑,“当年特斯拉的交流电刚出来时,主流也认为是异端。商业竞争不看对错,只看有没有潜在价值。”他敲了敲桌子,“给我盯紧这两个人,尤其是他们的实验动向。如果林远舟真能拿出哪怕一点点实证,立刻汇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海启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海启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