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林远舟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窗外的蝉鸣隔着纱窗渗进来,和老旧空调的嗡鸣绞成一团。他指尖悬在回车键上方,屏幕上是已经反复修改过十七遍的文档——《混元场论框架:基于多维空间交互的统一场模型构想》。文档末尾附着几张手绘的场力交互示意图,其中一张的角落还留着铅笔涂抹的痕迹,那是他试图将伊瑟尔星的“量子重构网”原理与张详前统一场论中的“场源辐射模型”结合时留下的草稿。
“物质的本质是场的凝聚态,而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只是同一基础场在不同维度的振动模式……”他低声念出文档里的句子,喉咙有些发干。这句话的每个词都在他脑海里回荡过无数次,从瑟兰导师用思维共振传递的信息流,到他在伊瑟尔星图书馆全息终端前的彻夜研读,再到回到地球后,将那些超越认知的知识硬塞进现有物理框架时的痛苦重构。
鼠标指针在“发布”按钮上停顿了足有十分钟。他想起昨天陈宇在电话里说的话:“远舟,你确定要这么做吗?现在学界对‘民科’的偏见太深了,更何况你这理论……简直像科幻小说大纲。”
“但它不科科幻。”林远舟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喃喃自语,从抽屉里拿出那块黑色石头。石头表面的纹路在台灯下泛着幽微的光泽,指尖触碰到它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微弱的、规律的脉动,就像伊瑟尔星能源矩阵环的低频共振。“张详前先生当年不也被质疑吗?他提出的统一场论雏形,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他想起在伊瑟尔星时,瑟兰导师展示的“场态图谱”——那是一种用三维光影呈现的宇宙基本力交互模型,与张详前理论中“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的观点惊人地相似。只是星溯者的技术早已能将场力可视化、工程化,而地球物理学还停留在用数学公式描摹轮廓的阶段。
深吸一口气,林远舟按下了发布键。文档被上传到一个名为“前沿物理探索”的学术论坛,这是他能找到的少数几个允许非机构人员发表深度理论的平台。他没敢选择《自然》或《科学》的官网投稿——那些地方的审稿人恐怕会直接把邮件拖进垃圾箱。
发布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林远舟趴在键盘上,很快就被疲惫拖入梦乡,梦里是艾蕾娜的脸,她指着星图上的某个光点,用思维共振传来的声音带着急切:“记住这个频率,地球的场域正在发生异常……”
第一波声浪:质疑与嘲讽
林远舟是被手机铃声吵醒的。屏幕上显示着“陈宇”的名字,接通后,对面传来急促的呼吸声:“远舟,你看论坛了吗?炸了!”
他揉着眼睛打开论坛页面,心脏猛地一沉。原本安静的板块此刻刷新频率快得像走马灯,他的帖子标题被加了红加粗,顶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回复数已经突破了两千。
“标题党滚出学术论坛!”
“‘基于多维空间交互’?这哥们儿是刚看完《三体》吗?”
“笑死,还‘混元场论’,怎么不叫‘太极量子力学’呢?”
“楼主ID‘星溯者’?看来是外星文明归来的‘先知’啊,建议直接去NASA应聘首席科学家。”
嘲讽像潮水般涌来,林远舟的手指在屏幕上颤抖。他点开几个认证为“物理学博士”“大学教授”的用户回复,内容更是尖锐:
“从摘要就能看出,作者完全混淆了‘场’的物理定义与哲学概念。所谓‘混元场’不过是将现有统一场论假说与东方神秘主义词汇强行拼接的产物。”——认证为某985大学物理系教授的用户“量子隧穿”。
“注意到文中提到的‘场指纹’概念了吗?和张详前理论中的‘场源辐射’有部分相似,但推导过程充满了民科式的臆想,尤其是将意识与场态直接关联的部分,完全违背现有神经科学认知。”——认证为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弦论学徒”。
最让他心寒的是一条高赞回复:“建议版主封禁该用户。这种打着‘突破性理论’旗号的民科,本质上是在浪费学术资源。还记得几年前那个宣称‘推翻相对论’的卡车司机吗?闹剧而已。”
“远舟?远舟你还在听吗?”陈宇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你别太在意,这些人就是这样……”
“我没事。”林远舟打断他,声音有些沙哑,“他们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他看到一条回复指出他在计算场力耦合系数时忽略了“重整化群”的影响,这确实是他用地球数学工具描述外星理论时留下的漏洞。
挂了电话,林远舟再次点开文档,试图逐条回复那些质疑,但敲下的每个字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想起在伊瑟尔星时,艾蕾娜曾说过:“向低维度文明传递高阶知识,就像让蚂蚁理解微积分,首先要打破它们对‘空间’的认知边界。”
下午,嘲讽的声浪从论坛蔓延到了社交媒体。有人截取了他文档里最晦涩的段落做成表情包,配文“21世纪最大骗局”;还有营销号添油加醋地编造他的“离奇身世”,称他是“浙江山村走出的妄想家”。甚至有科普博主专门做了一期视频,标题是《从张详前到“星溯者”:民科为何总爱挑战物理学大厦?》,视频里将他的理论与历史上的伪科学理论并列分析,引来数十万点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海启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海启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