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随州,是源头的、辉煌的,充满了始祖的足迹与礼乐的华章。楚凡决定,在这座炎帝故里,他要放下所有行者的身份,像一粒种子,在这片文明沃土上完成最后的扎根。
6. 清晨的历山豆腐脑
他在历山镇的老街,找到一家四代传承的豆腐脑店。用本地黄豆石磨而成的豆腐脑,配上特制的酱料、虾皮、香菜,风味独特。
这历山的黄豆,喝着神农爷尝过的水长大,店主一边舀豆腐脑一边说,做出的豆腐脑,别处吃不到这个味儿。
7. 神农书院晨读
他信步走入神农书院,晨光中已有学子在朗读《诗经》。朗朗书声与千年古柏相互辉映,文明在这里薪火相传。
一位老教授正在指导学生:炎帝教我们耕种,编钟教我们音律,这都是文明的根基。你们要记住,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忘了这些根本。
8. 与编钟守护者的对话
在博物馆的修复工作室,他遇到一位从事编钟修复四十年的老专家。老人正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枚钮钟的细微裂纹。
每一件青铜器都有生命,老人头也不抬,我们的工作不是修复,是延续它们的生命。就像文明,需要一代代人用心传承。
9. 夜访神农井
傍晚,他独自来到神农井边。月光下,古井幽深,井水映照着千年明月。传说这是炎帝亲手开凿的水井,开启了华夏民族凿井而饮的历史。
这一刻,他仿佛听见了文明源头的汩汩水声,清澈而永恒。
10. 最后的凝望:月光下的编钟
临行前的夜晚,他再次来到博物馆前的编钟广场。月光如水,洒在仿制的巨型编钟上。
他想起了炎帝尝百草的艰辛,曾侯乙对音乐的痴迷,大洪山的云雾,历山豆腐脑的清香......所有的文明记忆与艺术辉煌,最终都化作了这月光下的沉默编钟——它们曾经奏响过一个时代的强音,如今静默,却依然震撼人心。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发现随州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心:
· 它是一碗历山的豆腐脑,是融入日常的文明滋养。
· 它是神农书院的读书声,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延续。
· 它是编钟修复师的专注,是对文明遗产的虔诚守护。
· 它更是一座将文明源头与艺术巅峰融为一体的城市,诠释了源远流长的真谛。
他带走的,不是编钟的复制品,而是一小包随州的泥土,和满心被文明之源浸润后的厚重与清明。
好的,让我们为楚凡的随州之行,也为这段漫长而丰盛的旅程,落下最后一个温柔而圆满的句点。
---
跨越省界的回响 · 随州:神农足迹与编钟回响(终章)
在随州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得格外安宁。他小心地将那包随州的泥土用油纸包好,与信阳的淮河沙、驻马店的麦草画放在一起。他的行囊,已是一部沉甸甸的、用脚步写就的文明史诗。
11. 最后的仪式:谒陵
清晨的神农故里还没有游客,楚凡独自来到炎帝神农雕像前,深深三鞠躬。没有许愿,没有祈求,只是表达一个后世子孙最朴素的敬意。
这一刻,他不再是行者,而是千万个回归源头的炎黄子孙中的一个。
12. 与守陵人的对话
一位在陵园打扫的老人看着他肩上的行囊,缓缓开口:
要走了?
要回家了。
老人点点头,继续扫地:好啊,寻根问祖,最后都要回家。神农爷要是知道一千多年后,还有年轻人这样一步步走来找他,一定会很欣慰。
13. 涢水边的告别
他绕路来到涢水河边,这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随州的母亲河。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他从岸边捡起一块被水流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与之前收集的石头放在了一起。
这块来自涢水的石头,与黄河、淇河、洹水、沙颍河、沙河、汝河、白河、淮河、涢水的石头一起,构成了他心中完整的江河谱系。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条河流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记忆。
14. 回望:文明的重量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随州的街道开始苏醒,卖早点的吆喝声,学生的读书声,工厂的机器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沉淀心底。
炎帝的足迹,编钟的乐音,曾侯的墓葬,大洪山的云雾,历山豆腐脑的清香......所有的文明记忆与艺术辉煌,最终都化作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既有源头的厚重,又有传承的灵动。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徒步记录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