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让联络员查到这个文件,仔细研读后,拨通了林茂生的电话,将省里的新政策和他对北部山村孩子上学难的忧虑(这并非虚言)结合起来,真诚地提出了希望茶厂能支持部分通往村小道路硬化的请求。林茂生本就有意回报清溪,又听闻此举还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甚至可能获得省级荣誉,当即爽快答应,并表示可以带动几个港商朋友一起参与。
有了林茂生等社会资本的明确意向,路远在后续与财政、交通、教育等部门的协调会上,腰杆硬了许多。他巧妙地将“企业捐建村道,解决孩子上学难”包装成一个多方共赢的“民心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并主动提出由县里负责规划和监管,企业只负责资金。这既满足了政策要求,又让李国华在财政上无话可说,更在道义上占据了高地。
最终,“三年攻坚计划”的第一批十个村名单确定,资金也以“财政挤一点、扶贫资金倾斜一点、社会资本捐建为主”的方式落实。虽然过程曲折,但路远在县级权力场的第一仗,凭借为民的初心、务实的态度、对政策的敏锐把握(林静的提醒至关重要)以及借力打力的智慧,艰难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路远的“不守规矩”和锋芒毕露,也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他推动的茶旅融合项目,要求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触及了某些违规占地经营者的利益;他坚持对扶贫资金使用进行最严格的审计和公示,让一些习惯了“灵活操作”的乡镇干部如芒在背;他对北部山区生态保护的强硬态度(吸取老鹰嘴教训),也让一些觊觎山林资源的人恨得牙痒。
一天,路远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举报信,内容直指他在野马涧工程期间,与港商林茂生“关系暧昧”,存在“利益输送”,并暗示他与苏晓棠关系“不清不楚”,利用职权为其安排工作等等。措辞恶毒,捕风捉影,但杀伤力极强。
与此同时,张为民县长也私下找他谈话,语气温和但带着提醒:“路远同志啊,工作有冲劲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现在县里有些关于你的议论…风起于青萍之末啊。要注意团结同志,有些事情,步子可以稍微缓一缓。”
路远明白,这是李国华一派的反击开始了。匿名信是污蔑,张县长的提醒是压力。他们想用谣言和“不稳重”的帽子,打压他的锐气,束缚他的手脚。
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匿名信直接交给了新上任的县纪委书记周正明,这是省纪委郑明推荐下来的干部。路远坦荡地说:“请组织调查。我路远行得正坐得直。至于工作,只要对清溪百姓有利,只要符合政策法规,该推进的我绝不会因为怕得罪人就停下!清溪镇的经历告诉我,退缩换不来尊重,只会让歪风邪气更盛!”
他深入基层。顶着烈日勘察规划中的村道路线;深夜在办公室研究产业扶贫政策;亲自到信访局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耐心倾听…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透明的工作,对抗着暗处的流言蜚语。
这期间,他与林静的联络并未频繁,但每次交流都更有深度。林静会在他遭遇非议时,发来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然秀木终成栋梁,岸堆可固堤防。保重。” 也会在他取得一点进展时,分享一篇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文章,并附上她精辟的点评。
当他为跨乡镇的水利纠纷而焦头烂额时,当他触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的宗族矛盾时,他在电话里向林静倾诉了困境,并非求助,更像是一种疲惫下的宣泄。
林静安静地听完,没有直接给建议,而是说:“记得你在清溪河堤上喊的话吗?‘人在!堤在!家在!路在!’ 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力量的来源——共识。水利纠纷,症结往往不在水本身,而在人心。找到各方最大的公约数,哪怕很小,以此为支点,再难撬的石头,也有松动的可能。”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路远不再执着于技术方案和利益分割,而是沉下去,挨家挨户走访,倾听各方诉求,发现大家最核心的担忧是旱季无水可用。他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先保民生灌溉,再谈历史纠纷;共建共管水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临时方案,并承诺县里支持建设更长效的水利设施。虽然未能彻底解决所有矛盾,但暂时平息了纷争,保障了当季灌溉。他将这一经验总结后,也分享给了林静。
林静回复:“善治者治心。路副县长,渐入佳境。” 字里行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几年间,路远在副县长任上艰难开拓,在权利的博弈中小心前行,与林静在精神层面渐行渐近。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清溪县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成为了路远政治生涯和林静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
喜欢官途:青云志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官途:青云志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