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顺家是稠城镇附近的一个村里面。
车队出城,转入有条小溪伴着的水泥路,不宽,刚好能两车相错过。
今天已经接近七月,路上稻田成片,生长的很是茂盛,偶尔经过溪边横着得小桥,一看就是典型的江南农村景象。
有的人认为,轻工业如此发达的义乌,农村的田地似乎应该荒芜不少,这是最大的认知错误。
即便是20年后,更发达的江浙地区,源于对土地的敬畏,老一辈对特殊时期的苦难记忆,土地的抛荒程度,比内陆省份低很多的。
帕杰罗的车身比较大,杨志才深怕路上遇车,还没法让道。
还好,不到三分钟,车队经过左侧上,水泥浇筑的平板石桥,就进入了一户,竹林掩映,四周围有层叠的女儿墙的中式一楼庭院,就到了阿顺家中。
大约有20个房间的样子,“L型分布,院子有有两棵本地的“浙江楠”,年份不低,已经能遮挡大半院子的阳光照射。
另有桂花树,和已经有小脸盆粗的几棵银杏树;和20米高的江南毛竹相映成趣。
杨志才指着银杏树对蒋蔓说道,“这就是活化石银杏树,当年初次在树上见到,觉得很是珍惜。”
“这不是我们老家的白果树吗?”二姐插言道。
“这就是它在老家的土名字,多得很,不过秋天来了,这些树叶铺满地面,那才是最美的景色。”
李雅姿也参与进来,问东问西,很是好奇。
院子先前已经停了有4辆车,加上他们的4辆,还宽绰有余。
从房里走出了10来个人,出来迎接他们。
含有季武二、吴小梅俩。
吴细妹充当介绍人,知道有他父亲、二叔、三位姑姑一家,搞了半天先把阿顺父母搞清楚。
看穿着都很得体,估计都是开企业之辈。
阿顺父亲吴进雷,老大,二叔吴进风,都在50岁左右,三个姑姑没介绍名字,所以不知道。
今天周五,小孩子基本在学校或幼儿园,所以没见到。
等大家在树荫下坐定喝茶,蒋蔓才把带来的烟、茶、礼品奉上。
吴父推辞了一番,才收下,感谢他们这么远还带有礼物。
估计吴细妹和她二叔已经沟通过,吴进风眼里看他多了几分柔和与亲近。
他问阿贵,“你哥女朋友呢,怎么没看到?”
“杨哥,你说小静姐,她厂里有事去上海了,估计晚上才会回来。”
然后介绍起来,黄小静,25岁,在自家厂里主管业务,生产风衣、丝巾之类,主要是外贸出口为主,所以经常出差。
人比较大方外向,就是家里生意离不开她,所以迟迟没有结婚,但吴家人对她印象特好,尊重两人的抉择,再晚点成婚。
20分钟后,阿顺的车进了院子,再次与李雅姿热情的招呼和交流。
吴父很显重视,请的镇里的专业厨师过来做菜,自然邓秋山的厨艺没法展示。
吴细妹知道这个情况后,力邀他晚上展示一下,在酒店聚餐。
阿顺说 他老爸今天格外舍得,挖出了窖藏近20年的“状元红”黄酒,请大家品尝。
江浙那边是有这个传统 ,儿女出生后,都会埋藏坛装黄酒,等到女儿出嫁,儿子成婚,或者高中毕业之类的,招待宾客,算是最大的敬意。
从细节上看,确实对杨志才一行的到来,表现出的热心。
人到齐,午饭随即开始。
吴进雷兄弟,三位姑父加上杨志才、许山河、邓秋山,坐了主桌。
吴细妹姐弟、李雅姿、二姐、蒋蔓、刚赶过来的刘方球坐次桌,她母亲,三位姑姑、婶子及厨师、帮厨等第三桌;刚好。
黄酒唱主角,许山河、李雅姿、蒋蔓姐妹的酒量自然派不上用场。
杨志才不喝白酒,被倒了小半碗黄酒,浅尝了下,觉得味道香甜,唇齿留香,口感极佳,甚至感受不到酒味。
大家桌上没谈话题,只转到了一道道菜上。
号称西湖楼外楼的招牌菜,“西湖醋鱼”,在杭帮菜里首先被提及,杨志才没有尝过正宗的,也觉得肉质鲜嫩带蟹味,糖醋芡汁蘸着吃,风味独特。
传统“东坡肉”,与中川“东坡肘子”味出一源,杨志才熟悉,稍微偏甜一点。
至于曾入国宴的“龙井虾仁”,用临安春笋做的“油焖春笋”,用酒糟腌制的“糟青鱼干”,“梅菜扣肉”等,都是独具特色,让大家都是赞不绝口。
不过,像“荷叶粉蒸肉”,“生爆鳝片”等菜品,相对于全国都有的情况,稍显普通。
聊着天,在树荫下小酌一杯陈年黄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舌尖上的杭州”,让大家感受到了,异域的特点。
一个半小时下来,都是酒足饭饱,相当地享受。
杨志才象征性的和长辈们敬酒致谢,为什么?
黄酒看似不浓烈,稍微过量,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会醉的。
还是无声无息那种,前世他可是着道好几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