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行刑的时刻到了。王玄谟被押赴刑场,寒风萧瑟,气氛肃杀。然而,就在刀斧手即将行刑的千钧一发之际,事情发生了转机。素来与王玄谟并无深交,但深知其才能且为人正直的将军沈庆之,挺身而出,冒着风险向皇帝激烈谏言。沈庆之或许是从军事角度陈说利弊,认为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杀一良将实为损失;又或许是以情理动君,强调王玄谟过往的功绩和此次失败的复杂原因。总之,他的谏言打动了皇帝。
最终,皇帝赦免了王玄谟的死罪。当赦令传至刑场,王玄谟恍如隔世。他深知,这表面上是沈庆之的谏言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冥冥之中,那场奇异的梦、那段简短的偈颂,以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虔诚持诵,无疑是这绝处逢生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内心的转变和坚持,引动了外部的转机。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玄谟后来官运亨通,历任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直至出任重要的豫州刺史,为国家做出了更多贡献。
王玄谟的经历仿佛在诉说:绝境往往并非终点,而是内心力量的试炼场。当外在的希望似乎都已断绝,转向内在的信念与坚持,或许能催生出改变局面的契机。那种全然的专注和至诚的祈求,不仅能安定慌乱的心神,有时甚至能感召外力,于山穷水尽处,开辟出柳暗花明的生路。这份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5、伏万寿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广陵地界有个名叫伏万寿的军府参军,原籍平昌。这年,他因事向上峰告假,要返回家乡。归心似箭,为赶行程,他决定连夜渡江。
是夜四更天,月隐星沉,江面一片墨黑。伏万寿与几名随从、船工登上一叶扁舟,解缆启航。起初,江面异常平静,波澜不惊,只听得见船桨划破水面的欸乃之声。舟行顺利,很快便到了大江中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方才还温顺如镜的江水,骤然间变了脸色。一股狂风毫无征兆地平地而起,其势迅猛,利如箭镞,吹得小船在江心剧烈打转。漆黑的夜幕下,不辨南北东西,船工完全失去了方向,只能任凭风浪摆布。巨浪一个接一个砸向船帮,江水不断涌入舱内,小小的船只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眼看就要倾覆。在这茫茫大江的中心,又是深夜,一旦落水,绝无生还可能。船上众人面无人色,惊慌失措,唯有伏万寿,虽也心惊,却还保持着几分镇定。
原来,伏万寿平日便诚心敬奉佛法,尤其深信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护之力。值此生死关头,他深知人力已尽,唯有仰仗神佛。他摒弃所有杂念,不再去听耳边的风啸浪吼,也不再去看眼前的无边黑暗,将全部身心收敛,一心一意归命于观世音菩萨,口中低声而坚定地持诵圣号,祈求菩萨指引生路。他的念诵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倾注了全部的信念和恳求,绵绵不绝,与风浪声交织在一起。
说也奇怪,就在他至诚诵念之时,原本因恐惧而乱作一团的船上,有几个人几乎同时惊呼起来:“光!北岸有光!”伏万寿循声望去,果见漆黑的江北岸线上,隐约出现一团光亮,朦朦胧胧,看上去像是村落里夜晚点燃的灯火。
在这绝望的黑暗中,这一点火光无疑是指引方向的唯一希望!众人士气大振。伏万寿喜道:“那必定是岸边人家的灯火,是阳世之火!我们有救了!”船工立刻打起精神,依据那光点的方向,奋力调整船头,逆着风浪,艰难却目标明确地向北岸驶去。
在信念的支撑和方向的指引下,小船竟真的劈波斩浪,一步步靠近岸边。天将破晓未破晓之时,他们成功抵达北岸,一行人踏上了坚实的土地,恍如隔世。
惊魂稍定,伏万寿惦记着要感谢那在绝境中给予他们指引灯火的村落。他们沿着江岸寻找,果然见到一处村庄。伏万寿向早起的村民打听:“请问昨夜是哪户人家在江边点了灯火?真是救了我们一船人的性命啊!”
被问及的村民却面面相觑,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地说:“客官怕是看错了吧?昨夜江上风浪那么大,黑灯瞎火的,谁家会半夜在江边点灯?我们这里昨夜并无一人燃火。”
伏万寿闻言,先是愕然,随即恍然大悟。在那狂风恶浪、漆黑一片的江心,寻常灯火根本无法远传,更不可能被清晰地看到。那适时出现、指引他们精准靠岸的光明,并非人间凡火,乃是菩萨威神之力所显现的奇迹啊!他回想当时船上数人一同目睹,绝非幻觉。于是,他与随从们对望一眼,心中充满了对佛法感应的无限敬畏与感激。
这次经历,让伏万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那夜江心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靠岸的航路,更是他心中的信念之路。它无声地启示:人在迷途,尤其是心陷迷茫恐惧之时,若能坚定信念,心持善念,便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心灯。这盏灯,或许自身微弱,却足以穿透迷雾,引你走向平安的彼岸。有时,那盏引路的灯,就亮在绝不放弃的心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