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南谯王果然举兵造反,但叛乱不得人心,很快便被朝廷大军平定。南谯王兵败身死,其党羽自然也难逃清算。作为曾经被南谯王重点笼络过的对象,尽管张畅当时严词拒绝,但仍受到牵连,被投入监狱,等待审查发落。
昔日朝廷命官,转眼沦为阶下之囚。监狱之中,阴暗潮湿,枷锁沉重。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同狱之人皆惶恐不安。张畅初入囹圄,心中亦不免波澜。但他很快便镇定下来。他想起自己平素的信仰,想起南谯王梦中所得的警示,心中渐渐生起一股力量。他相信,因果不虚,菩萨必会护佑诚心之人。
于是,在冰冷的牢房里,他无视周遭的哀叹与绝望,将全部心神收敛,一如平日在家中静修那般。他每日里只是至诚诵念《观世音经》,将自身的处境、未来的命运,都托付于那慈悲的圣号。一遍,两遍,十遍,百遍……他发愿要诵满千遍。枯燥的囚禁时光,反而成了他专心修持的机缘。信仰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牢狱,也驱散了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就在他念诵将近千遍之时,奇迹发生了。一日,他稍稍活动身体,只听“咔嚓”一阵细微的脆响,身上那看似坚固无比的铁锁链,竟然应声寸寸断裂,掉落在地!同狱的囚犯都惊呆了,狱卒闻声赶来,见状亦是骇然。他们以为是锁具老旧损坏,虽觉惊异,还是取来一副全新的、更为沉重的枷锁,重新给张畅戴上。
然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几天,当张畅依旧心无旁骛地持诵经文时,那副新换上的枷锁,竟然如同腐朽的枯木一般,再次齐刷刷地断裂开来!
这一次,狱卒们再不敢等闲视之。此事迅速报给了掌管刑狱的官员。狱吏察验了那断成数截的铁锁,又联想到张畅平日里的镇定异于常人,以及其虔诚信佛的名声,心中暗暗思忖:此人接连两次锁断,绝非偶然,定有神明护佑。他若真是罪大恶极之徒,岂能得此感应?恐怕其案确有冤屈,或是受了无辜牵连。
思前想后,狱吏便将这奇异之事连同自己的判断,详细禀告了上司。上司听闻,也觉匪夷所思,心生敬畏。考虑到张畅本身并未参与叛乱,且有此祥瑞异象,继续关押恐招天谴。不久,上官便批复下来:“释之。”张畅由此得以重获自由。
枷锁能锁住身体,却锁不住一颗因信仰而坚定、清净的心。张畅的经历昭示我们,当身处绝境、外援断绝之时,内心的信念与坚持,才是最强大的力量。这份信念,可以是对理想的坚守,对正义的信心,或是对善念的持守,它能在至暗时刻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扭转看似不可能的困局。真正的解脱,往往先从内心开始。
4、王玄谟
南朝刘宋时,太原人王玄谟,是位才干出众、性情豪迈的将领,素以志向远大、气度不凡着称。然而,即便是再英武的将领,也难免有马失前蹄之时。
一次重大的北伐战役中,王玄谟所部遭遇失利,损兵折将,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在当时,战败尤其是这样重大的军事失利,主帅需承担严厉责任。军法如山,不容徇情,王玄谟被判处死刑,囚于军中,只待令下,便要开刀问斩。一时间,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军,从云端跌落,性命悬于一线,旦夕之间就可能身首异处。周围的同情、惋惜,甚至昔日政敌的冷眼,都如寒冰般刺骨。
就在这等待最终命运的焦灼与绝望中,某一夜,王玄谟做了一个异常清晰的梦。梦中有人告诫他:“你若能至诚诵念《观世音经》千遍,或可免除此次灾祸。”
梦醒之后,王玄谟心中五味杂陈。诵经千遍?他并非不敬神佛,但此刻身陷囹圄,命在顷刻,哪还有时间和心境去完成这千遍诵持?他感到一阵无奈的悲凉,不禁对梦中之语叹道:“我命悬于旦夕之间,千遍经文,如何能够达成?”
然而,那梦境实在真切,仿佛是他绝望中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或许是天意使然,梦中人似乎感知到了他的困境与疑虑,随即口授给他一篇简短而有力的偈颂。这偈颂不像大部头经文那样繁难,易于记诵: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情,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
这偈语直指核心,强调与佛菩萨的宿缘,并点明念诵的关键在于心念专一,时刻不忘。王玄谟得此剑法,心中顿时生起一丝希望。既然长篇经文无力完成,这简短的偈颂或许正是为他开启的一线生机。他不再犹豫,决定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自此,在阴冷的囚室中,王玄谟摒弃一切杂念,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一意持诵这梦中所得的偈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口中低声念诵,心中观想菩萨慈悲之容。“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他真正做到了“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外界的时间流逝、命运的未卜,似乎都在这专注的持诵中变得模糊。他不再是那个待死的囚犯,而是一个将全部身心托付给信仰的修行者。在这种极致的专注与虔诚中,他竟在临刑前,诵满了千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