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手持火把,深入一处洞穴。初时尚可直立行走,愈往深处,路径愈窄,寒气愈重,唯有水滴石壁的空灵之声,更衬出地底的死寂。约莫深入了三里之地,一条暗河横亘面前,水流幽深,声若呜咽。河上仅有一根不知何年搭就的独木,湿滑异常。
释道蒙年纪最轻,步履也最是轻捷。他定一定神,手持火把,小心翼翼踏木而过,虽有惊险,总算平安抵达对岸。他转身欲照应后来者。不料,第二位僧人行至河中,脚下猛地一滑,惊呼声中,连人带火把坠入冰冷刺骨的暗流,瞬间便被吞没,连挣扎的痕迹都未留下几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尚在岸这边的道朗等二人魂飞魄散,慌乱之中,他们手中的火把或因惊骇脱手,或因潮湿熄灭,竟一同坠入河中!
转瞬之间,黑暗如同厚重的墨汁,彻底泼洒下来,将释道蒙紧紧包裹。方才同伴的惨呼、落水的扑通声,似乎还在洞穴中回荡,更显出此刻绝对的死寂与幽暗。他成了这地下深渊里唯一的活物,被困在绝地,进退无路。来时的路径在彻底的黑暗中已无法辨认,而前方的暗河更是死亡的陷阱。
“生念已尽。”——这个念头冰冷地攫住了他。饥寒、恐惧、还有失去同伴的巨大悲伤,一齐涌上心头。他忍不住放声恸哭,哭声在空洞的穴壁间碰撞回响,更添凄凉。然而,毕竟是修行之人,哭过之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从心底升起。他想起平日所诵的经文,想起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绝望深渊里,他整理身心,摒弃所有杂念,将全部的生命力凝聚于一声声虔诚的呼唤。他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并在心中发下大愿:倘若菩萨威神加持,能蒙指引,重见天日,他脱困之后,必定设斋供养百位僧众,以此功德,报答菩萨恩德。
于是,他不再哭泣,也不再徒劳地摸索,只是端坐(或跪坐)于冰冷的岩石上,一遍又一遍,持诵不止。时间在绝对的黑暗中失去了意义,或许是几个时辰,或许是一整夜。就在他精诚所至,心神渐入忘我之境时,奇迹发生了。
先是极细微的一点光,如同萤火,在远处黑暗中幽幽亮起。释道蒙几乎以为是自己久处黑暗产生的幻觉。但那光点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迅速扩大、变亮,刹那间,竟将整个庞大的洞穴照耀得如同白昼!在这片神奇的光明中,他清晰地看到了来时的路径,甚至看到了洞穴顶壁垂下的万千钟乳,晶莹剔透。
他不敢怠慢,循着光明指引的方向,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竟然真的走出了洞穴,重新站在了阳光之下!重获新生的狂喜过后,是对佛法信念前所未有的坚定。此次绝处逢生的经历,使他“信悟弥深”,此后修行中,又屡有感应灵异之事。
时光流转,到了南朝宋元嘉十九年,临川王坐镇广陵,听闻释道蒙的德行与神异,特意恭请他至王府中接受供养。同年九月,释道蒙在王府的西斋中,启建为期十日的“观世音斋”,精进修行。
斋期已进行到第九日。是夜四更将尽,万籁俱寂,一同修行的僧众皆已疲惫入睡。释道蒙却起身,至诚礼拜,感谢菩萨加持,随后准备静坐禅修。就在此时,异象再生:他忽见斋房四壁之上,有无数沙门形象显现,皆半身而出,庄严肃穆。其中更有一尊佛像,螺髻清晰分明,慈悲注视。又有一伟岸天人,头戴平上帻,身着布裤褶,手执长刀,相貌雄武非凡,手捻香枝,似要授予道蒙……
这后续的异象,仿佛是他当年在霍山洞穴中至诚感召的延续与印证。可见,当人在绝境中摒除杂念,将心神凝聚于一处信念时,其所激发出的力量与引发的感应,往往能超越常理,照亮看似不可能的归途。那一点萤火般的光明,并非来自外界,正是源自绝不放弃的、至诚的内心。
3、张畅
刘宋年间,有位居士名叫张畅,一生虔诚信奉观世音菩萨,持诵圣号,从未间断。这份信仰并非只是香案前的仪式,更是他为人处世的根基,让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有一份清明与镇定。
当时,皇室宗亲南谯王刘义宣权势煊赫,却渐生不臣之心,暗中勾结党羽,图谋篡逆。起事之前,他需要笼络朝臣,扩张势力。张畅为官清正,素有威望,自然成了南谯王极力想要争取的对象。然而,当南谯王的使者带着厚礼和许诺登门时,张畅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深知这是一条通往灭族的绝路,更违背了臣子的忠义之本。他言辞恳切,试图劝告南谯王悬崖勒马,奈何对方权欲熏心,根本听不进去。
张畅的断然拒绝,在南谯王看来,无异于公开的对抗和羞辱。既然不能为己所用,便需除之而后快,以免走漏风声或成为障碍。杀心既起,南谯王便暗中布置,欲寻机加害。
然而,就在计划动手的前夜,南谯王却做了一个极其清晰的梦。梦中,祥光缭绕,宝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赫然显现,目光澄澈而威严,清晰地对他说道:“汝不可杀畅!”声音如同洪钟,震彻心扉。南谯王悚然惊醒,冷汗涔涔。他虽怀篡逆之心,但对神佛之事仍有敬畏。菩萨显梦警示,令他惊惧不已,反复思量,终究不敢违逆,只得暂时收起了谋害张畅的念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