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郭太医算国舅家人了。
之前几日,她和王太医的确轮流守着皇太后。
可等今日,华山郡王妃往皇太后处求了请安后,他们又被放回太医院了。
先前王太医去荣府给老太太瞧了病。
便说他们都好几日未放假了,催着她归家。
此时再遇荣府琏二爷亲自出面来找,说娘娘需要她去看诊的话。
郭太医岂能不知自己今日任务?
而与此同时,国舅那边也派人给郭太医传话了。
赵尚书在皇帝面前得用,还有侧妃在,国舅这边可不能轻易舍了贾家娘娘不管。
甚至他们还能通过皇后了解皇帝心思。
皇帝要真想问罪贾家。
就不会把圣上亲口训斥贤德妃的消息拦在宫内。
郭太医得了两方委托,便顺势应下了“即刻进宫给贤德妃诊脉”的话。
等得了郭太医去给贤德妃诊脉的消息后,贾故又想,当皇帝的,到了一定年纪,就是心里有点觉得谁都想谋他权的毛病。
贾家这回无妄之灾,说不得也有太子这边的缘故呢。
第二日时,他便给王行出主意说,“太子常在朝政上办事,不好在父皇面前尽孝,但女儿就贴心多了。我总觉得我家大姑奶奶不同,想来圣上也会觉得。”
王行一听便知道他把贤德妃生病的事怪到东宫这边了。
他放下尊师重道的心思,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回贾故说,“圣上与皇后夫妻和睦,与太子父慈子孝!您老人家,先操心自个吧。”
贾故一番好心,竟没被领情。
但他是宽容大量之人。
看在贤德妃那点胆量,想在宫里混,真得皇后看顾着的份上。
不跟他计较。
等晌午的时候,还在礼部坐堂的贾故就又得了消息,贤德妃已能起身了。
贾故本以为,能这么快好,也许是贤德妃之前耍聪明,装病等皇帝圣心回转。
若是贤德妃真的有如此长进,其实太子侧妃赶在太子妃前头有孕,也不是什么大事。
不想回府竟听老太太愁眉苦脸和他说,“抱琴回消息了,说娘娘本就气血两虚,那夜被皇帝当众呵斥,又惊又惧,一时痰涌,才昏沉不起。
如今郭太医两剂安神定魄的汤药下去,才提起了精神。”
贾故真恨自己爱把人往聪明里想这毛病。
他甚至笑了出来,“便是圣上当众呵斥,娘娘也该有机会为自己辩白,担心长辈,乃是人伦之情。”
老太太知晓他的意思,叹了口气说,“老身会教娘娘的。”
等第二日,老太太便递牌子入宫,说是挂念皇太后凤体,顺便探望贤德妃娘娘。
这回她连王夫人都没带。
等慈宁宫请安毕,皇太后自去歇息,老太太便由宫女扶着,缓步到凤藻宫。
这会小皇子也在,紧紧依偎在母妃身边。
显然是被母妃得病的事给吓着了。
老太太一见小皇子,心先软了半截。
宫里这几年没有皇嗣出生。
小皇子就是圣上最年幼的孩子了。
他还天生体弱。
圣上自然会怜惜幼子的。
于是老太太趁宫女退远,低声嘱咐贤德妃:“娘娘别把小皇子拘在身边,得空便带小皇子去御前坐坐。您多说些母子之情,激起圣上的怜子之心,才能得好。”
贤德妃病中声音发哑,她露出一个苦笑说:“您说的是,我这几日身子好些了便去。”
老太太见她精神不济,又忍不住多叮嘱了两句,“以后在圣上面前只叙母子情,别提前朝一个字。圣上若问病,您就说看着小皇子体弱,不愿让他离了母妃,便撑过去了。”
贤德妃又应了。
等几日后,贤德妃觉得身子好些了。
她便听老太太的,亲自抱着小皇子,乘软轿往御前去了。
皇帝正在看折子,听太监报“贤德妃娘娘与皇子请安”,眉头先是一蹙。
直到看见小皇子一脸惶恐的请安喊“父皇”,显然是被母妃病重吓着了,他才有片刻心软。
而贤德妃也不敢多言,只垂泪道:“臣妾无用,自己病重,带累得皇子也瘦了。今日请罪,本不该带皇儿的,可这几日皇儿受惊,他离了臣妾便哭。臣妾这才带他来扰了圣上眼。”
皇帝沉默片刻,伸手把皇儿拉到跟前,看着是瘦了些,便对贤德妃软了语气:“他本就体弱,你还哭什么?朕并非恼你,是恼后宫多嘴。既如此,你且回去,好生照看皇儿,前朝的事,一句也休问。”
这便是赦令了。
贤德妃叩首谢恩,抱孩子退下,回宫便关了殿门,专心育儿。
消息传到荣府,老太太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
贾故亦长舒一口气,贾家这回无妄之灾算是过去了。
这事完了,贾故才回神让明绎和贾玥夫妻替他私底下谢了那个报信的小太监。
明绎直接给了银票,小太监半推半就地收了。
贾玥又多说了一句:“公公往后若还听得动静,不拘大小,打发小徒弟到郡王府递个话,我们王爷自有好处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