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空谈理论,而是拿着炭笔在木板地上画图,与赵革讨论每一个细节的改进:轮毂的厚度、辐条的倾斜角度、车辕的弯曲弧度、承重平台的最佳高度……赵革则凭着数十年的经验,指出哪些设计过于理想化,哪些地方可以加固,哪种木材更适合哪个部件。
两人之间的交流,常常需要连比划带猜。王审知尽力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汇去解释“重心”、“杠杆”、“受力分布”;赵革则用“吃劲”、“顺溜”、“兜得住”等质朴的工匠行话回应。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一个难题的解决而抚掌大笑。
阿福跟在身边,看着自家三郎挽起袖子,满手木屑油污,和工匠们混在一起敲敲打打,时而困惑,时而敬佩。他负责跑腿传话,递送工具,也渐渐被这种专注的氛围所感染。
王审知还带来了那本被他翻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复刻件中的零星记忆,尝试提出一些“新奇”的改进:比如在车轮外缘包裹一层薄铁皮增加耐磨性(被赵革以成本太高且铁皮易锈为由暂时搁置);又比如建议在车轴处设计一个简单的油脂润滑槽(这个想法得到了赵革的大力赞赏并立刻实践)。
工匠营的其他匠人,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后来的默默关注,最后甚至有人开始主动提出建议。一种不同于军营森严等级的技术研讨氛围,在这个角落里慢慢滋生。
张队正又来过一次,本想再嘲讽几句,但看到王审知和赵革全身心投入、周围工匠们神色认真的场面,那风凉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哼了一声悻悻离去。郑珏那边似乎也听到了风声,但这次没有立刻发声,或许在等待着第二次、更彻底的失败。
王潮也私下派人来问过进展,王审知只回了一句:“兄长放心,此次必有所不同。”
第二辆独轮车的原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即将完成。它的外形比第一辆看起来更加粗壮敦实,但在关键部位又透着赵革匠心独运的灵巧。木材经过了精心挑选和预处理,连接处采用了更合理的榫卯结构,王审知建议的简易润滑槽也被巧妙地嵌入车轴两端。
成败,在此一举。
王审知和赵革站在新车前,两人眼中都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周围围观的工匠和闻讯赶来的李百夫长等人,也都屏息凝神。
“赵师傅,您来?”王审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赵革深吸一口气,没有推辞。他粗糙的手掌握住新车光滑的扶手,缓缓用力。独轮车平稳地立起,轮子发出轻微的、令人安实的吱呀声。
他推着空车在工棚里走了几步,感受着平衡,点了点头。然后,他示意徒弟开始添加配重——这次不再是稻草,而是实实在在的麻包,里面装的是泥土和石块,分量远超第一次测试。
一包,两包,三包……车体稳稳当当。
五包,六包……围观者开始低声惊呼,这重量已经远超一个壮汉的背负能力。
赵革停了停,感受了一下力道,对王审知点了点头。王审知心脏怦怦直跳,沉声道:“继续加!”
直到装上第八个麻包,赵革才抬手示意停止。他双手握紧扶手,臂膀肌肉贲张,缓缓发力。
沉重的独轮车,再次开始移动!虽然缓慢,却稳如磐石!那精心制作的车轮承载着重压,发出均匀的嘎吱声,却没有丝毫变形的迹象!改良后的车架结构将重量合理分布,推行起来竟比想象中省力!
赵革推着这辆满载的独轮车,在工棚内绕行了一小圈,然后稳稳停下。他长吁一口气,额角渗出细汗,但脸上却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那是一种匠人目睹自己心血之作获得成功的极致喜悦!
“成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顿时,工棚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惊叹!工匠们围了上来,激动地抚摸着新车,议论纷纷。李百夫长狠狠一拍大腿:“好家伙!真能成!这下运柴运粮可省大力气了!”
王审知看着赵革,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次的成功,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巧思”,而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碰撞融合后结出的果实。
“快!快去禀报大帅!”阿福激动得跳起来,就要往外跑。
“等等!”王审知叫住他,转向赵革,语气郑重,“赵师傅,此车虽成,但恐还需优化。比如长途推行后的耐久度,不同路况下的适应性……我想请您尽快带领工匠,依此原型,先打造十辆,交付辅兵营试用,收集使用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您看如何?”
赵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王审知这不仅是将功劳分给他,更是将后续改进的重任和信任,完全交托给了他。
“老夫……定不负参军所托!”赵革抱拳,声音微微有些颤抖。
很快,王审知与赵革合力制成高效独轮车的消息传遍了军营。这一次,带来的不再是怀疑和嘲笑,而是实实在在的惊奇与期待。
当第一批十辆新式独轮车交付给辅兵营,并在次日的柴薪转运中展现出惊人效率——载重量倍增,所需人力大减,往返时间缩短——时,王审知的“巧思”之名,终于彻底摆脱了“奇技淫巧”的质疑,镀上了一层实用主义的光芒。
而王审知与老匠人赵革的这次合作,也为他日后组建更深层次的技术团队,播下了第一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颗种子。他站在工棚外,看着赵革指挥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开始批量制作独轮车,心中涌起一个更宏大的蓝图:一个融合古今智慧、专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天工院”,似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独轮车的成功仅仅解决了转运效率问题,庞大的后勤消耗本身,依然像一头饥饿的巨兽,匍匐在眼前。下一个挑战,或许更需要他发挥那“文科生”的特长——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喜欢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