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那“巧思”之名带来的微光,尚未能完全驱散军中保守派系与士人阶层投下的阴影,一个更为现实和紧迫的难题,便如同南国夏日骤降的暴雨般,轰然降临在全军头上——后勤,这支数千人队伍赖以生存的命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陷入枯竭。
大军驻扎泉州城外已近一月,人吃马嚼,每日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原本依靠沿途缴获和泉州方面有限供给的粮草,眼见着就要告罄。更雪上加霜的是,为了维持王审知推行的卫生防疫措施,柴薪的消耗速度远超以往,负责采伐的辅兵队每日归来时间越来越晚,带回的柴薪却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差——新砍的湿柴居多,需要暴晒多日才能使用,远水难解近渴。
这日清晨,王审知照例前往中军大帐参与晨议,刚至帐外,便听见里面传来王潮压抑着怒火的低沉声音,以及后勤官带着哭腔的辩解。
“不足十日?你前日还报说能撑半月!这粮秣难道是自己长了翅膀飞了不成?!”王潮的指节重重敲在楠木案几上,发出令人心悸的闷响。
“大帅明鉴啊!”后勤官伏在地上,声音发颤,“实在是……实在是耗用太快!各部人马,每日人畜所需已是定额,王参军那边每日煮沸饮水、消毒营具,所需柴薪又占了额外的一大块……城外山林近处的干柴早已砍伐一空,如今需到十里之外砍伐,往返耗时,弟兄们疲于奔命,效率大减……加之近日又有几场小雨,新砍的柴火更难晾干……”
帐内的其他将领沉默着,但不少人的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了刚进帐的王审知,眼神复杂。那里面有着对粮草短缺的本能焦虑,也有几分“看你出的好主意”的无声埋怨。
王审知心中一沉。他知道防疫措施会增加消耗,却没想到形势严峻至此,更没想到这额外的消耗如此快就成了压垮后勤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立刻感受到了一道冰冷的目光,不用看也知道来自站在帐角阴影处的郑珏。这位老儒生嘴角似乎噙着一丝冷笑,仿佛在说:看吧,你那些离经叛道的“巧思”,终将招致恶果。
王潮揉了揉眉心,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他挥挥手让后勤官退下,目光扫过帐内众将,最后落在王审知身上,语气沉重:“明远,你都听到了。防疫之事,成效显着,我深知。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后勤崩坏,军心一乱,纵有良策,亦无从施展。这柴薪之困,你……可有良策?”
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审知身上。有期待,有怀疑,更有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的。
王审知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上前一步,朗声道:“兄长,诸位将军。柴薪之困,其根源并非防疫之法,而在转运之难与耗用之费。若能提升转运之效,革新耗用之器,则此困可解,防疫亦可延续!”
“说得好听!”一名掌管辎重的队正忍不住嘟囔,“转运靠得是人力畜力,还能飞出花来不成?”
王审知不慌不忙,转向王潮:“兄长,可否将近日粮秣、柴薪转运的记档竹简与我一观?尤其是记载各队耗时、耗力、损耗的部分。”
王潮虽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示意亲兵去取。
等待的间隙,郑珏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王参军莫非又要施展‘巧思’,于竹简数字间变出粮草柴薪来?”话语中的讥讽之意,帐内人人皆闻。
王审知平静回应:“郑先生,数据不会无中生有,却能指明症结所在。找到症结,方能对症下药。”
很快,几大捆沉甸甸的竹简被抬了上来。王审知毫不介意地蹲下身,就在大帐中央,将竹简铺开,目光迅速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帐内一时鸦雀无声,只有竹简翻动的轻微哗啦声。将领们看着他时而凝神细看,时而掐指计算,神态专注,仿佛那些枯燥的数字蕴含着千军万马。
这一刻,那个“善巧思”的王三郎形象再次凸显出来。只是这一次,他关注的不是疫病,而是更为枯燥却也更为根本的后勤效率。
约莫一炷香后,王审知抬起头,眼中已有光华闪动:“兄长,诸位将军,症结已初步显现!”
他拿起一根竹简,指向上面的记录:“大家请看。辅兵营甲队,昨日往返二十里山路运柴,共用时六个时辰,实际运回干柴仅十五担。而辅兵营乙队,往返同样路程,用时五个半时辰,却运回二十担。为何有如此差距?”
众将伸头来看,果然如此。甲队队长脸色有些尴尬。
王审知又拿起另一卷:“再看粮秣转运。从泉州码头库房至我大营,同样的路程,不同的辎重队,损耗率竟能从半成到两成不等!原因何在?”
他站起身,目光炯炯:“非是天时地利不同,亦非人力畜力有异。在于流程混乱,责权不清!有的队伍装车不得法,沿途颠簸洒落严重;有的队伍路线选择不佳,绕了远路或路况崎岖;有的队伍途中休息次数与时间毫无规划,拖延耗时;更有的队伍,交接清点手续繁琐重复,空耗时间!这些无形的损耗,日积月累,便是我军后勤最大的漏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