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水木大学再次被青春的身影与蓬勃的朝气填满。林墨告别了沉浸于模型与书海的暑假,重返校园,正式成为了六零级土木建筑系的一名大四学生。
校园里似乎一切如旧,梧桐依旧苍翠,教学楼依旧肃穆。但细品之下,氛围已悄然不同。对于即将步入毕业学年的学子而言,空气里或多或少弥漫起一丝关乎前途未来的微澜。
课间闲聊的话题,不自觉地从纯粹的学业难题,转向了毕业分配意向、各单位招人风声乃至对未来的憧憬与隐忧。
课程表发下,大四学年的专业课更加侧重综合性与实践性。《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特种结构》、《工程经济与项目决策》……这些课程无疑对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早已在保密项目中接触过前沿防护结构、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过完整建造流程、甚至在古建模型中领悟过结构精义的林墨来说,这些课程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像是一根根丝线,将他脑海中那些散落的、来自不同领域和时空的知识珍珠,逐渐串连成一条更为完整、璀璨的项链。
班主任吴老师在开学班会上,特意强调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尽快明确方向,联系导师。同学们纷纷开始打听各位教授的研究领域,权衡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而林墨,对此却似乎并无太多纠结。这对于有虚实建造场和工坊的他并没有难度。
课业之余,他依然会踏入那片静谧的藏书阁。那里,四座微缩古建模型静静伫立,如同四位沉默的导师,见证着他从一名技艺精湛的匠人,向一名胸怀丘壑的“营造者”的蜕变。
梁先生留下的那卷“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手稿,静静躺在工作台一角。
窗外,秋意初现,天高云淡。林墨站在系馆走廊的窗前,望着楼下步履匆匆的学子,目光沉静而辽远。
秋日的阳光透过水木大学高大的窗棂,在教室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大四学年的开端,对林墨而言,充实而平稳。
汽车楼内,随着几个重点科研项目的陆续结题,那间专属工作室的使用频率渐渐低了下来。
他参与制作的数个高精度模型和关键部件,为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赢得了相关课题组的高度评价,系里也在内部会议上几次点名表扬了他在跨学科科研合作中的突出表现。
不久后,大三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公布。林墨的名字高悬榜上,位列班级第四。相较于大一时的中上游,大二时的稳步提升,此次跻身顶尖行列,已然在系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在他们人才济济的206宿舍,这份成绩单更显分量。
“好家伙!墨子,你这不声不响的,直接冲到第四了!”周伟拿着成绩单,咋舌不已,用力拍着林墨的肩膀,“你这让兄弟们压力很大啊!”
杨振华也凑过来,佩服道:“墨哥这是学业、手艺、项目三不误,全面发展啊!”
林墨的目光在榜单上扫过,看到了排在他之后一位、神色略显复杂的沈知书。这位曾经在学业上独占鳌头的才子,此次被林墨超越,虽未失态,但紧抿的嘴唇和微微蹙起的眉头,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宿舍里,除了依旧稳坐前三、心无旁骛钻研学问的王建国,林墨已然成为了新的标杆。
这份成绩,是对他过去一年在繁重项目、设计任务与自身技艺修行之外,依旧未曾松懈学业的肯定。它无声地证明,那条他选择的、看似“不务正业”的融合之路,不仅没有耽误正课,反而因其带来的实践深度与跨领域视野,反哺了理论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然而,校园生活的平静,很快便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
开学不到两周,一个普通的下午,林墨刚结束《高层建筑结构》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便被班主任吴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林墨,”吴老师推了推眼镜,神色带着一丝少见的郑重,递过一张盖有轻工部鲜红印章的通知函,“刚接到的部里通知,要求你下午务必到国营木器一厂去一趟,有紧急事务需要你参与。”
通知函措辞简洁,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性。林墨心中微凛,迅速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可能的原因。是“逸云”或“磐石”系列的生产遇到了技术难题?还是新的设计任务?但动用部里正式发文催促一个学生到场,事情显然非同小可。
他不敢怠慢,向吴老师简单说明情况后,便立刻骑上自行车,朝着国营木器一厂的方向疾驰而去。
赶到木器一厂,厂区内的气氛与往日机器轰鸣、井然有序的景象截然不同,隐隐透着一股压抑的紧张。林墨直接被引到了厂部的小会议室。
推门而入,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长条会议桌旁,坐着面色严峻的王副司长、眉头紧锁的木器一厂李厂长和周明轩总工,生产科、质检科的几位负责人也在场,个个脸色都不太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