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衙的晨雾尚未散尽,赵烈已端坐于书房之内。案头笔墨早已备好,宣纸上还凝着些许露水的潮气,他望着窗外渐次喧闹的街巷,想起半月来延安府的安稳景象,指尖蘸墨的动作顿了顿,终究落笔成文,致陕西巡抚孙传庭。
“伯雅兄台鉴:
陕西乱定,延安初安,此非弟一人之功,实赖兄居中统筹,调度粮草,安抚州县,方得军民相安之局。弟本欲与兄面晤,共商地方长治之策,细论军政交接诸事,然朝廷急诏催返,军务在身,不敢稍作迁延。昨日整军,今日便要启程,未及登门辞行,唯有修书致歉,万望兄海涵。
延安府马守应、李自成二人,虽曾为朝廷之敌,然其心可察,其功可嘉。马守应被逼起义,却能严守军纪,禁绝劫掠,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商旅不绝,此等治民之才,实属难得;李自成真心悔改,冒死劝降,愿戴罪立功,其情可悯。二人新归朝廷,根基未稳,延安卫初建,军政诸事繁杂,粮草调度、兵甲补充、吏治衔接,皆需妥帖处置。弟已奏请陛下,授马守应为延安府总兵,统辖延安卫四千将士,李自成协理军务,专司练兵之事。
兄久镇陕西,深得民心,理政经验老道,望兄念及西北边境安危,多加照拂二人。马守应长于治民而稍欠朝堂规矩,李自成勇猛有余而需戒骄戒躁,遇有疑难,兄可多加提点;地方军政交接若有阻滞,兄可居中协调,助其稳固局面。延安乃西北门户,延安卫若能整饬得当,便是大明西陲的坚实屏障,此不仅是二人之幸,更是陕西百姓之幸,朝廷之幸。
陕西历经战乱,田园荒芜,流民未归,民生凋敝。兄素有贤名,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之策,弟早有耳闻。望兄能继续推行善政,招抚流民,鼓励农耕,恢复商路,使陕西早日重现生机。弟在京若有机会,必为陕西百姓、为兄直言进谏,恳请朝廷多加体恤。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他日功成,弟愿与兄把酒临风,共论国事,再谢兄今日之助。顺祝兄身体康泰,诸事顺遂。
弟赵烈顿首 即日”
写罢,赵烈通读一遍,确认无误后,盖上自己的太子太保印信,唤来亲卫统领:“速将此信送往西安府,务必亲手交予孙巡抚,若孙巡抚有回言,即刻带回。”
“是,侯爷!”亲卫接过书信,揣入怀中,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西安府巡抚衙内,孙传庭正伏案处理陕西各州府的赈灾文书,案头堆积的卷宗几乎遮住了他的身影。连日来,他一边调度粮草支援延安,一边安抚关中流民,早已心力交瘁。忽闻亲卫来报,延安府赵烈派人送书至,他连忙放下朱笔,亲自起身迎接。
展开书信,赵烈遒劲的字迹映入眼帘,孙传庭逐字逐句细读,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读到赵烈提及“陕西乱定,延安初安,此非弟一人之功”,他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赵烈虽战功赫赫,却不居功自傲,这份胸襟实属难得。当看到赵烈托付马守应、李自成二人,恳请他多加照拂时,孙传庭放下书信,指尖轻轻敲击案面,眼中闪过沉吟之色。
他深知马守应、李自成曾是朝廷叛贼,虽有悔改之功,但根基未稳,延安卫初建,确实需要有人从中斡旋。“赵烈这小子,倒是会给我出难题。”孙传庭低声自语,语气中却无半分怨怼,反倒带着几分赞赏。他久在陕西为官,自然清楚延安的重要性,也明白赵烈举荐二人的深意——马守应善治民,李自成勇善战,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西北之幸。
再读到赵烈提及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为陕西百姓直言进谏时,孙传庭心中暖意涌动。他抬头望向窗外西安府的街巷,想起战乱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暗下决心:“赵烈放心,陕西之事,有我在。”当即提笔写下回言,言明会照拂马守应、李自成,全力推行善政,安抚流民,随后唤来亲卫,嘱咐道:“将此信快马送与赵侯爷,告知他延安诸事有我,不必挂心,一路保重。”
辰时三刻,延安府城外,漠北军主力已然集结完毕。七千重甲骑兵列阵如黑色铁墙,甲胄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五千轻甲骑兵身姿矫健,腰间短刀与手中长枪相映;另有一千名将士,三百重甲、七百轻甲,正押解着罗立、贺一龙、周虎、吴三等人,这些昔日的叛贼如今枷锁加身,面色灰败,被围在阵中,动弹不得。
人群中,秦峰一身轻甲,腰佩绣春刀,正肃立在赵虎身侧。陕西事了,便下令让他跟随赵虎,一同押解叛贼前往京城。
“秦峰,此番押解任务重大,罗汝才等人皆是悍匪,沿途务必谨慎,不可有半分闪失。”赵虎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凝重。
秦峰拱手应道:“赵将军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护送叛贼安全抵达京城,绝不辜负侯爷与将军的信任。”
赵烈翻身上马,与城楼上的马守应、李自成遥遥相望,抬手示意。马守应与李自成亦拱手还礼,眼中满是不舍与敬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