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风又添了几分暖意,克鲁伦河岸边的试验田已冒出星星点点的嫩绿——萝卜苗顶着种壳钻出土壤,白菜叶舒展成小小的莲座状,连蹲在田埂上观察的老牧民都忍不住伸手轻碰,指尖触到带着晨露的叶片时,眼里满是惊叹:“真能长出来!这菜苗比想象中还精神。”
赵烈站在田边,看着农匠用树枝在菜苗周围搭起简易支架,笑着说道:“这只是开始,等蔬菜大棚建起来,冬天也能种出这样的菜。”他刚说完,张二牛就扛着一卷图纸快步走来,图纸边缘还沾着些许泥土——正是系统奖励的“蔬菜大棚搭建图纸”。
“将军,工匠们已经在试验田旁边选好了地址,就等您定开工时间了!”张二牛展开图纸,指着上面的结构标注,“这大棚是‘双坡拱顶’样式,用松木做骨架,外面蒙两层油布,中间夹着羊毛毡,说是能挡风还能保温,连雪天也能让里面保持十多度。”
赵烈俯身细看图纸,只见上面不仅标注了骨架的尺寸、间距,还详细画了通风口的位置和灌溉用的竹管布局——靠近河边的一侧留了三个活动通风口,棚内每隔五步就有一根带小孔的竹管,一端连接河水,另一端延伸到菜畦旁,正好解决漠北灌溉不便的问题。
“今天就开工,让工匠们先把松木骨架搭起来,油布和羊毛毡从宣府调运的物资里优先取用。”赵烈叮嘱道,“另外,让农匠跟着一起干,熟悉大棚的结构,往后维护还得靠他们教给牧民。”
张二牛刚领命离开,负责文书的士兵就捧着一叠纸跑来:“将军,您让起草的‘小镇学堂章程’已经写好了,您看看要不要修改。”赵烈接过章程,只见上面写着学堂选址在小镇中心广场西侧的空置商铺,分设“识字班”和“农事班”——识字班教基础汉字和算术,农事班则教蔬菜种植、农具使用,每天辰时上课,午时下课,无论商贩还是牧民,都能免费报名。
“把章程抄写成十张木牌,挂在市集入口和各部落的帐篷区,再让亲兵去通知巴图尔和巴彦,问问他们部落有没有想上学的人。”赵烈把章程递回去,又补充道,“再准备些笔墨纸砚,不够的话从宣府的商队里采购,一定要让来上课的人有东西用。”
接下来的几日,小镇里一派忙碌景象——蔬菜大棚的松木骨架在工匠们的敲打声中渐渐成型,拱顶的弧度顺着地形起伏,远远望去像一排伏在草原上的银色帐篷;学堂的商铺也在加紧收拾,士兵们把破旧的木桌修补好,又用石灰把墙面刷得雪白,连窗户上都糊了新的窗纸。
这天午后,赵烈正在学堂里查看准备情况,巴图尔突然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了进来。男孩穿着崭新的布袍,手里攥着一本卷边的小册子,见了赵烈就怯生生地行礼:“将军好。”
“这是我的儿子巴图,”巴图尔笑着拍了拍男孩的肩膀,“他听说能学认字,非要来上课,还说学会了要帮部落记账,以后跟大明商贩交易就不用总麻烦将军了。”
赵烈蹲下身,摸了摸巴图的头,把桌上的一支毛笔递给他:“好好学,学会了不仅能记账,还能把瓦剌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你们部落的事。”巴图眼睛一亮,紧紧攥住毛笔,用力点头。
没过多久,巴彦也带着几个牧民来了,其中还有之前跟着学播种的老牧民。“将军,我们部落选了五个人来上学,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巴彦指着老牧民,“他说要把种菜的法子学透了,回去教给部落里的人,让大家冬天都能吃上新鲜菜。”
赵烈心中一暖——学堂还没开课,就有这么多人愿意来,看来漠北的人不仅渴望物资,更渴望能学到新的本事。他领着众人参观学堂,指着墙上挂着的识字挂图说:“明天就开课,我会让明军里识字的士兵来当先生,保证大家能学会。”
次日辰时,学堂正式开课。识字班的教室里,二十多个学生坐满了木桌——有大明商贩的孩子,有瓦剌和兀良哈部的牧民,还有几个年轻的明军士兵。先生拿着教鞭指着挂图上的“人”字,大声念道:“人——做人的人!”学生们跟着齐声念,声音虽有些参差不齐,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农事班则设在蔬菜大棚旁,农匠拿着“漠北常用农具图谱”,给学生们讲解如何制作适合漠北土地的锄头和镰刀:“咱们草原的土硬,锄头的木柄要选粗些的松木,铁头要打得宽些,这样挖地才省力;镰刀的刀刃要磨得快,但刀柄不能太长,不然割草时容易累。”说着,他还拿出一把按照图谱打造的锄头,递给学生们轮流试握。
赵烈在两个班之间来回看着,走到巴图身边时,见他正用铅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人”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写得不错,”赵烈笑着说,“再练练,就能比先生写得还好了。”巴图抬起头,脸上满是欢喜,又低下头继续写。
午后,蔬菜大棚的建设也迎来了关键一步——工匠们开始往松木骨架上蒙油布和羊毛毡。赵烈亲自帮忙拉油布,油布被风刮得呼呼作响,他和工匠们一起用力拉住边角,一点点把油布固定在骨架上。等最后一块羊毛毡铺好,整个大棚终于完工——阳光透过油布洒进棚内,温暖而不刺眼,地面上的温度比棚外高了足足十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