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仪呈上来的那本薄薄的册子,像是块被文火慢炖了许久的肉,看着不起眼,内里却滚烫。
陈默翻开,里面没有奏章常见的华丽辞藻和迂回铺垫,只有一条条用清秀小楷罗列的条目和触目惊心的数字:
“景和二十一年春,采买苏杭绸缎一千匹,账面计价八千两。同期市价,上等苏绸不过五两一匹。”
“景和二十二年夏,贡品荔枝三百斤,耗银一千五百两。据老宫人言,先帝在时,同等份例,不过三百两。”
“光禄寺‘杂项采买’项下,历年均有‘节敬’、‘冰敬’、‘炭敬’等名目,年计约两万两,去向不明。”
“疑点:多处采买价格高于市价三至五成,部分物品采买量远超宫闱用度。相关经手官吏及核准太监,多与司礼监提督曹公公有所关联……”
册子最后,苏婉仪还附了一张简洁的汇总表,将可疑款项、涉及人物、初步推断,列得清清楚楚。
陈默合上册子,指尖在光滑的纸面上轻轻摩挲。他抬眼看了看站在下首的苏婉仪,她微微低着头,眼圈有些发青,显然是熬了夜,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完成艰巨任务后的疲惫与兴奋。
“做得不错。”陈默的声音听不出太多波澜,但这份肯定足以让苏婉仪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比朕想的要快,也够清楚。”
他没有过多褒奖,转而问道:“王德发给你找的那几个人,你怎么看?”
苏婉仪忙从袖中取出那张纸条,上前一步,轻声道:“臣妾愚见,工部周衡,精于匠造,或可负责核查工部工程账目及物料采买;翰林院李文渊,学问扎实,为人严谨,或可负责文书归档、条例拟定;国子监方正、孟谦,年轻锐气,思维活络,或可协助臣妾进行数据核算,乃至……参与些更需变通之事。”
她顿了顿,补充道:“只是这几位,皆非圆滑之人,恐不易驾驭。”
“朕要的就是不圆滑。”陈默扯了扯嘴角,“圆滑的人,宫里宫外还少吗?”
他站起身,将那份册子递给王德发:“抄录几份,原件密存。抄录的那份,晚些时候,‘不小心’让曹德纯的人看到一点边角。”
王德发心领神会,躬身接过:“奴才明白。”
“去传朕的口谕,”陈默继续吩咐,“召工部员外郎周衡、翰林院修撰李文渊、国子监博士方正、孟谦,即刻至西暖阁见驾。告诉外面当值的,今日西暖阁之事,若有一字泄露,所有人,连同九族,一并处置。”
他的语气平淡,却让王德发和苏婉仪同时感到一股寒意。苏婉仪更是心头一跳,她隐约感觉到,皇帝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查账那么简单。
西暖阁地方不大,陈设也相对简单,不像正殿那般空旷威严。陈默故意选在这里,就是想减少些压迫感。
周衡四人被太监引进来时,脸上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茫然和紧张。他们官职不高,平日连皇帝的面都难得见上几次,更别提被单独召至暖阁了。尤其是周衡,身上还沾着些机巧作坊里的木屑,显然是被匆匆叫来的。
“臣等参见陛下。”四人齐刷刷跪倒。
“平身,看座。”陈默坐在一张铺着软垫的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块温润的玉佩,目光在四人脸上缓缓扫过。
周衡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黝黑,手指粗大,眼神里带着技术宅特有的专注和一点点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别扭。李文渊则是个清瘦的老者,须发花白,眼神平静,透着学究气的沉稳。方正和孟谦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眼神灵动,带着跃跃欲试的好奇;一个则略显拘谨,但目光清澈,不似奸猾之辈。
“知道朕为何叫你们来吗?”陈默开门见山。
四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年纪最轻的方正壮着胆子回道:“臣等不知,请陛下明示。”
陈默将手中的玉佩往桌上一搁,发出清脆的声响。“朕近日,欲整顿一些积弊,需要些做事认真、脑子活络、不惧繁琐的人手。王德发举荐了你们几位。”
他顿了顿,观察着四人的反应。周衡眉头微皱,似乎在思考“整顿积弊”和“匠造”有什么关系。李文渊依旧平静,只是微微颔首。方正和孟谦则明显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朕知道,你们各有专长。”陈默继续说道,“周衡,你精通匠造,于物料、工时、造价,应有心得。李文渊,你学问扎实,于典章制度、文书格式,了然于胸。方正,孟谦,你们在国子监,接触新学,思维不受旧法束缚。”
他每点一人,那人的腰杆便不自觉挺直一分。
“朕要你们做的,不是按部就班的衙门公务。”陈默的声音严肃起来,“而是组成一个临时的……‘小组’,直接对朕负责。”
“小组?”周衡下意识地重复了这个陌生的词。
“对,小组。”陈默点头,“你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团队。目前的任务,主要有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摸鱼哲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摸鱼哲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