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雪艳那次深入交谈,并获得她坚定支持后,吴普同感觉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依旧按时上下班,依旧在车间里重复着巡检、记录、处理小故障的流程,但内心深处,似乎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驱散了部分因“一眼看到头”而产生的沉重迷雾。他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或者说,是带着明确目的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悄悄行动起来。
第一步,是获取信息。在那个手机还主要是打电话发短信,互联网对普通打工者来说仍有些遥远的2004年,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熟人介绍,就是传统的报纸和线下的招聘会。
吴普同开始格外关注厂里订阅的几份报纸,尤其是《保定日报》和《燕赵都市报》。以前,他顶多看看体育版块或者社会新闻,现在,他会仔细翻阅后面的广告版面,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印着“招聘启事”、“诚聘”字样的豆腐块文章。
休息时间,在嘈杂的男工宿舍里,别的工友可能聚在一起打扑克、闲聊,或者蒙头大睡补觉,吴普同则常常一个人坐在靠窗的床沿,就着窗外不甚明亮的光线,手指一行行划过那些细小的铅字。他发现,报纸上招聘的岗位五花八门,但适合他这种背景的,并不多。大量的岗位要求“熟练工”、“有X年以上相关经验”,或者直接是饭店服务员、商场保安、货车司机之类。偶尔能看到一些招“技术员”、“质检员”的,地点多在保定市周边新开发的工业园区或者高新区,这让他心头一动。
他拿出一个从厂里顺来的、用过的记录本,翻到空白页,工工整整地将觉得可能有机会的招聘信息抄录下来:公司名称、岗位、要求、联系方式。他的字写得认真,仿佛每抄下一个信息,就离那个模糊的新未来更近了一步。
“同子,琢磨啥呢?这么用功?”同宿舍的张哥凑过来,好奇地探过头。
吴普同下意识地想合上本子,但又觉得没什么见不得人,便笑了笑,含糊地说:“没啥,随便看看。”
张哥瞥了一眼本子上的内容,似乎明白了什么,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再多问,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年轻,是该多看看。不过,外头的饭,也不一定就好吃啊。”
吴普同点点头,没反驳。他知道张哥是好意,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他心里那点不甘的火苗,既然已经点燃,就不那么容易熄灭了。
除了报纸,他还打听到,保定火车站附近有个劳动局下属的职业介绍所,每周都会更新一些招聘信息贴在公告栏上。在一个白班下班后的傍晚,他特意坐公交车绕道过去了一趟。介绍所门面不大,里面有些昏暗,墙上贴满了各种手写或打印的招聘信息纸张,旁边也围了些像他一样前来寻觅机会的人,大多神情专注,带着相似的期盼与谨慎。
这里的信息似乎比报纸上更接地气,大多是工厂招操作工、钳工、电工,或者饭店、商场招服务员、营业员。吴普同一个一个看过去,心里有些失望。这些岗位,要么是纯粹的体力活,看不到技术积累,要么是服务行业,他自觉性格不太适合。他想找的,是一个能稍微用上点脑子,有点技术含量,哪怕从头学起,但能看到成长路径的工作。显然,这里的“技术员”岗位,要求往往比报纸上更高。
不过,他也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旁边有人议论,说保定开发区那边,新建了不少厂子,经常有定期的、规模更大的人才市场招聘会。
“开发区人才市场”,这几个字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休息日,正好赶上人才市场开放。吴普同起了个大早,仔细刮了胡子,换上那身结婚时买的、平时舍不得穿的灰色夹克和深色裤子,虽然款式普通,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他对着宿舍里那块模糊的镜子照了照,试图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些,成熟些,更像一个有能力胜任新工作的人。
辗转倒了两次公交车,他终于来到了位于城市边缘的开发区。这里与他熟悉的厂区和老城区截然不同,道路宽阔,绿化整齐,一栋栋崭新的、挂着各种公司Logo的厂房和办公楼拔地而起,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新”的气息,让他既感到陌生,又有些兴奋。
人才市场设在一个宽敞的大厅里,里面人头攒动,比职业介绍所热闹得多。一个个招聘展位整齐排列,每个展位后面都坐着招聘人员,面前摆着公司的宣传册和职位介绍。求职者们手里拿着简历,在各个展位前穿梭、驻足、咨询。
吴普同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他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里很多求职者看起来比他更年轻,穿着也更“城市”一些,有些人手里拿着厚厚的、打印精美的简历,自信地与招聘者交谈。他捏了捏自己手里那个装着几张手写简历的信封,手心有些冒汗。
他定了定神,开始沿着过道慢慢走,目光扫过一个个展位的招聘信息。电子厂招流水线插件工、装配工……化工厂招反应釜操作工……机械公司招车工、铣工……服装厂招缝纫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凡人吴普同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