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孙氏三兄弟,这次几乎把全家老小都带来了南昌,可见他们对妶玉为孙元化平反的感激和信任。
当然,这也与公主军在守卫江西和收复江南的战役中,打出了名气,震动天下,以及公主军超高的待遇有关。
这孙氏3兄弟虽然都对火器有兴趣,但是每个人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研究的细分领域不同。
其中长子孙和鼎喜欢研究各种雷器,次子孙和斗、三子孙和京一直在研究火炮。
我们知道,火炮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一个是射程和威力,另一个就是机动力。
射程和威力决定了火炮的战斗力,而机动力则决定了火炮的生存能力。
那个年代火炮只能靠人力或者牲畜去推动牵拉,由于大型火炮动辄数千斤重,因此移动和转移位置通常都是非常慢的,这也导致战斗中一旦交战,火炮开火暴露了位置之后,很容易成为活靶子,被对方的火炮摧毁。
正好,孙和斗研究的火炮自走车,和自行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于是孙氏兄弟各自分工,老二老三负责研究自行车,而老大则带着女儿孙红菱负责研究手榴弹。
孙和斗、孙和京仔细研究了3个自行车项目组的成果,与贞钼的图纸要求一一对比之后,发现这3个项目组的成果虽然都不完善,但是也都有一些优点。
例如,甲组的产品制作精美,体现出了超高的工艺水平,乙组采用金属结构,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耐用性,而丙组在齿轮和链条传动系统上的设计做的最好。
其实他们的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已经可以算是自行车了,只是还达不到贞钼的要求而已。
按照贞钼的要求,他要造的自行车既能用来当做奢侈品,割富人和地主们的韭菜,赚取丰厚的利润,又要能够结实耐用,成为老百姓和军队运输和代步的交通工具。
两兄弟研究了几天后,决定推翻贞钼的设计,放弃一辆车既要又要的不合理要求,而是干脆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型号。
甲型自行车,定位于富人的奢侈品,由擅长工艺的甲组负责。
乙型自行车,定位于结实耐操,作为军队的装备使用,由擅长金属结构的乙组负责。
而丙型自行车,定位于大众,作为老百姓的交通工具使用,由丙组负责。
同时,一改之前的3个小组互相竞争,缺乏合作的制度,要求3个小组定期开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技术和成果。
果然,在专家的统筹安排下,自行车项目的进度大大提高。
丙组擅长的齿轮和链条结构被其他两个小组采用,而在甲组的工艺师傅和乙组的金属匠人的合作打磨下,丙组的齿轮和链条也从原先的傻大粗笨变得更加精细。
最终,又经过了一个月的研究,期间贞钼也不时地前去指导,按照他对现代自行车的记忆,指导设计了刹车,置物篮、车后座等辅助结构。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那就是橡胶轮胎。
由于橡胶的发明和使用,要到19世纪,1875年,英国人才从南美洲把橡胶树的种子带回英国,而中国最早的橡胶树,要等到1904年才从马来西亚引进。
此时所有的轮子,基本上都是由木头制成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减震。
如果不能解决轮胎减震的问题,那么自行车很难大规模使用。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采用了使用猪皮的方案。
不过这个方案效果一般,只能说比相比木头减震效果好很多,但是存在两个缺点。
其一是不耐磨,需要定期更换猪皮,这就增加了维护成本。
其二是成本较高,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百姓一年都吃不上肉。
但不管怎么说,问题终究是解决了。
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吧!
其实关于橡胶,贞钼知道有一些草本植物是可以提炼橡胶的。
很多农村的孩子会有印象,小时候把蒲公英掐断,蒲公英的根茎中会流出乳白色的胶状物,这其实就可以提炼橡胶。
但是要想真正大规模种植蒲公英,并且从中提取胶体,炼制成橡胶,这都需要时间,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做到的,尤其是还需要很大的量。
因此关于蒲公英橡胶的计划,只能放到远期规划中去做,暂时只能先用猪皮替代。
最终,项目组顺利完成了3种型号自行车的设计和制造。
甲型自行车采用上等红木打造,主打一个奢华,齿轮和链条由精钢锻造之后,匠人精心打磨而成,而轮胎则采用上等头层牛皮制作,车身上还用金箔进行装饰。
乙型自行车采用铁制框架,主打结实耐用成本低,轮胎用猪皮制成,齿轮链条等也没有使用精钢材料,而是使用了成本低的普通钢铁。
至于丙型自行车,主打一个实用性,成本居中,前后增加置物框,载货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乙型和丙型自行车还开发了升级版本:三轮车,主打运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贞德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贞德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