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音乐会《清音·维度》进入最后四十八小时倒计时。林清音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与叶蓁蓁的合作也磨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团队都充满了蓄势待发的亢奋。然而,就在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一股阴冷的暗流,猝不及防地席卷而来。
深夜,林清音刚结束最后一次联排回到公寓,还没来得及卸下疲惫,手机就被经纪人李姐和几个好友的紧急来电轰炸。点开李姐发来的链接,是一个在专业音乐人中小有影响力的论坛热帖,标题触目惊心:
【实证扒谱!新晋‘才女’林清音早期获奖作品《竹韵》涉嫌抄袭已故作曲家陈默未公开手稿!】
发帖人自称是陈默先生的遗作整理志愿者,贴出了几张泛黄手稿的照片,上面是钢笔书写的工整五线谱。紧接着,帖子里将手稿上的几个核心乐句与林清音《竹韵》中的对应段落进行了逐小节对比,无论是旋律走向、和声进行,甚至是某些独特的装饰音处理,相似度都高得惊人!发帖人言辞激烈,痛斥这种“窃取逝者心血”的行为,并质疑林清音其他作品的原创性。
这个指控,比之前任何一次流言都更具体、更“专业”,也更具杀伤力。抄袭,尤其是抄袭已故大师的未公开作品,在注重原创的音乐界是足以彻底摧毁一个音乐人信誉的重罪!
帖子迅速被搬运到各大社交平台,#林清音 抄袭# 的词条以惊人的速度攀上热搜,后面跟了一个暗红色的“爆”字。之前所有的赞誉和期待,仿佛瞬间被架在了火上烤。质疑、失望、愤怒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不少激进的乐迷开始要求音乐会主办方取消演出!
“清音!这到底怎么回事?!”李姐的声音在电话那头焦急万分,“对方拿出的证据太具体了!时间点也对得上,《竹韵》是你大一下学期写的,那个陈默先生就是在那之前半年去世的!”
林清音握着手机,站在公寓客厅中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四肢瞬间冰凉。她看着屏幕上那些对比谱例,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竹韵》是她早期探索民乐现代性的一部青涩之作,灵感来源于家乡的竹林,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她对故乡风物的记忆和情感,怎么可能会是抄袭?
“我没有!”她对着电话,声音因为震惊和愤怒而微微颤抖,“李姐,我发誓,《竹韵》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亲手写的!我根本不知道陈默先生有这样一份手稿!”
“我相信你!但现在关键是证据!对方有手稿照片,时间线也对你不利!我们必须立刻回应,否则……”李姐的声音充满了无力感。
就在这时,公寓门锁传来响动,江以辰推门走了进来。他显然是看到了消息,连外套都没脱,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眼神里翻滚着骇人的风暴。他几步走到林清音面前,一把将她冰凉的手握在掌心,力道大得几乎让她感到疼痛。
“看着我的眼睛,”他声音低沉,带着一种强制性的冷静,“告诉我,怎么回事?”
林清音抬起头,迎上他锐利如刀的目光,眼圈泛红,却没有任何闪躲:“学长,我没有抄。我不知道那份手稿,更不认识陈默先生。”
江以辰深深地看了她几秒,随即点头,没有任何犹豫:“好。”
他松开她的手,甚至没有坐下,直接拿出自己的手机,走到窗边,开始拨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了他的私人律师团队,言简意赅:“论坛ID‘墨守成规’,帖子内容涉嫌诽谤,所有平台转载证据固定,立刻起草律师函,用最快速度发给论坛运营方和相关转载平台,要求删帖并提供发帖人实名信息。”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他在音乐学院担任档案管理工作的朋友:“帮我查一个人,已故作曲家陈默,大概五、六年前的档案,特别是他遗作捐赠和整理的记录,所有经手人信息,越详细越好。”
第三个电话打给了李姐,语气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官方账号发声明,态度要强硬,明确否认抄袭指控,并宣布已启动法律程序。联系所有合作媒体,控评,引导舆论,重点强调音音所有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手稿留存。”
他语速极快,条理清晰,每一个指令都精准地切中要害,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混乱和恐慌,在他冷静到近乎冷酷的部署下,似乎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林清音看着他挺拔而紧绷的背影,听着他沉稳有力的声音,那颗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慌乱失措的心,竟奇异地慢慢安定下来。他没有一句安慰,没有多余的询问,只是用行动告诉她——我在,交给我。
然而,就在江以辰挂断第三个电话,准备继续部署时,林清音却忽然开口,声音已经恢复了平静:“学长,等一下。”
江以辰转身看她。
林清音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调出了《竹韵》所有的原始工程文件、创作手稿的扫描件,以及……一个几乎被她遗忘的文件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学长,这里不可以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学长,这里不可以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