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
但真正驱动这座城市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并非仅仅是阳光和人力,而是一套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字系统——“远征”人工智能。
它的接入,如同为百废待兴的新宁市安装了一套高度灵敏的“数字神经”。
过去需要层层上报、数日会议讨论、反复跨部门协调才能勉强解决的物资调配、人员安置、生产任务分配等错综复杂的难题,如今几乎实现了实时响应与优化决策。
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更是切身可感的。
在临时成立的市联合指挥中心所在地,一座经过加固和清理的原市政大厅里,巨大的主屏幕取代了过去的壁画和标语,被精细地划分为多个动态区域,上面流淌着由“远征机”AI实时汇总、处理并可视化呈现的城市生命体征。
物资动态图上,全市大大小小数十个临时仓库的库存种类、数量实时跳动更新。
紧缺的物资(如特定药品、建材零件)会闪烁红色预警,过剩的物资则会提示黄色,建议调剂或暂缓入库。
“远征机”不仅展示现状,更主动出击。
它根据各幸存者聚集点录入的人口数据、健康状况评估(来自基层医疗点的简单汇报),结合地理信息和运输能力(主要由仍保持建制的军队运输单位保障),自动生成最优配送方案,并直接向最近的可用车辆下达调度指令。
过去需要一天甚至更久才能协调清楚、往往还伴随着争执和混乱的救援物资分发,现在从需求生成到车辆派出,缩短到了一两个小时。
容易引发混乱和冲突的集中排队领取,变成了按需、按计划精准配送至社区或楼栋指定接收点,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人群聚集风险以及分配不公导致的浪费。
基础设施恢复进度图则像城市的血管脉络图,供水管网、电力线路(特别是无线能源接收端的安装点)、通信基站的修复情况一目了然。
哪里是瓶颈,哪个路段需要优先清理以便工程车辆进入,“远征”AI能基于工程进度和资源库存,精确标出关键路径,并建议增派特定工种的工程力量。
这使得有限的工程资源能够被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修复速度显着提升。
幸存者登记信息流在不断滚动录入,每一个新抵达或被发现的幸存者,其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自报技能等,都被迅速数字化,汇入远征机正在构建的庞大电子档案库。
远征机系统会自动标记出急需医疗救助的人员,也会敏锐地筛选出那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如医生、护士、工程师、电工、水暖工、技术工人,甚至是教师或心理咨询背景的人。
这些信息被即时推送给人力资源调配部门,以便在重建工作中实现人尽其才,并将宝贵的医疗服务精准导向最需要的地方。
基于对现有物资库存和未来需求的预测模型,“远征机”甚至开始为那些刚刚恢复生产、规模仅相当于小作坊的工厂(如食品加工点、简易工具制造棚、服装缝补站)制定详细的生产排程和原料供应计划。
它计算着如何用有限的原材料产出最大化的效用,如何让各个生产环节衔接顺畅,避免停工待料或产品积压。
在这套新体系高效运转的链条中,那些根据林禹指示“退役”转入地方治理系统的前系统士兵,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关键齿轮”。
他们绝对忠诚、执行力超强、拥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且对AI生成的指令理解透彻、不打折扣。
他们性格各异,有的沉稳内敛,有的略显刻板,但共同点是办事公正,严格且灵活地按照AI生成的清单和流程操作。
他们行动高效,因为冗余的思考已被最优解指令替代。
这种前所未有的公正和效率,迅速赢得了幸存者们的初步信任。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和可能的权力寻租后,人们至少清楚了一点:跟这些官员打交道,规则明确,结果可期。
然而,任何深刻的变革都伴随着挑战。
对于远征机这套突然降临的“数字神经”,疑虑和不适也随之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是信任问题,尤其源于AI决策的黑箱特性。
一些原政府留任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虽然由衷赞叹远征机带来的效率飙升,但对其某些决策的逻辑感到不安和难以理解。
一次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发生了:“远征”AI在例行物资调配建议中,提出将一批刚刚修复调试完成、极为珍贵的便携式生化检测设备,优先配给位于城市东区的一个社区医疗点,而非看似伤员更多、需求更迫切的西区大型医疗站。
这一建议引发了部分人类官员的激烈质疑。
“东区那个点,目前登记的重伤员只有个位数,西区医疗站却人满为患!这批设备应该去最能发挥即时效益的地方!”一位负责卫生事务的原副局长拿着数据表,在指挥中心提出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