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献俘的盛典余音犹在,天启皇帝朱啸的目光已如鹰隼般投向帝国北疆那片刚刚愈合伤痕的土地——辽东。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气氛肃穆。
“求桂。” 朱啸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落在下首一位身着御赐麒麟服、英气逼人却又隐含贵胄雍容的青年身上。此人正是龙爪卫首领龙一,其另一重身份,乃是晋王世子——朱求桂。
“臣在!” 朱求桂立刻单膝跪地,动作干净利落,丝毫没有宗室子弟的骄矜之气。他受命执掌龙爪卫,深知这是皇兄的莫大信任,更是对晋藩的笼络与考验。
“辽东初定,表象之下,暗流几何?新政惠民,究竟落实几分?朕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看透州府奏报之外真实民情的眼睛。” 朱啸拿起一枚镌刻着龙纹、更显精致的千里传音符,以及一面沉甸甸、刻有“如朕亲临,便宜行事”的御赐金牌。
“你亲自挑选二十名最精干的龙爪卫,扮作各行当之人,秘密出京,深入辽东各府县,乃至乡村野店。持此符牌,遇事可临机决断,有先斩后奏之权!重点查访:学堂是否真建?孩童是否真学?朝廷拨付的耕牛、种子是否真到了百姓手中?地方官吏是勤政爱民,还是欺上瞒下、盘剥依旧?朕,要听最真的话!”
朱求桂深吸一口气,双手高举,接过那重于千钧的符牌,眼中闪烁着锐利与忠诚的光芒:“臣,朱求桂,领旨!必以亲王世子之身担保,洞察幽微,将辽东之真实,纤毫毕现,禀报皇兄!”
当夜,二十余骑精干人马,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京师的夜色中,直奔山海关外。他们的行动,甚至瞒过了大部分朝廷官员。
------
辽东的深秋,已是寒气逼人。辽阳府以南百里的官道上,行人稀疏,道旁的白杨树叶子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朱求桂将二十余人分成六组,朱求桂自己带着三骑不紧不慢地行进着,马蹄踏在冻得硬实的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嘚嘚声。
为首一人,正是扮作游学书生的晋王世子、龙爪卫指挥使朱求桂。他身着一件半旧的青布直裰,头戴方巾,虽作寒素打扮,但那挺直的脊梁、锐利深邃的眼神,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度,仍与寻常士子迥然不同。身后两位,是他精挑细选的龙爪卫干将,此刻也扮作书童和护卫模样,目光机警地扫视着四周,沉默地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
他们是奉密旨出京,暗查辽东民情的。连日来,他们走访了军营、府衙、市集,所见所闻,有喜有忧。喜的是大军驻防森严,秩序初步恢复;忧的是一些地方吏治依旧混沌,新政执行冷暖不一。朱求桂的心情,也如同这辽东的天气,带着几分清冷与沉重。
此行刻意避开大路,专寻乡村小径,欲窥探最真实的民间生态。前方是一个名为李家屯的村落,看上去与辽东千百个村庄并无二致,低矮的土坯房舍,稀疏的炊烟,战火留下的残垣断壁尚未完全修葺完毕,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凋敝。
然而,就在马匹即将穿过村口时,一阵风送来了些许异样的声音,让朱求桂猛地勒住了缰绳。
那是声音!
并非鸡鸣犬吠,也非村民的闲谈劳作之声,而是一种……虽稚嫩,却异常整齐、带着某种奇特韵律的诵读声!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是《百家姓》!
在这僻远的、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辽东乡村,竟然传来了孩童的读书声?朱求桂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他侧耳细听,那声音虽不算洪亮,却清晰可辨,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努力而认真地跟随着一个略显苍老的领读声。
“走,去看看。”朱求桂心中一动,调转马头,循着声音的方向缓缓行去。两名护卫立刻警惕起来,手不自觉地向腰间隐藏的短刃摸去,被朱求桂一个眼神制止。
声音源自村东头一座看起来新修缮不久的土坯院子。院墙不高,可以看到里面屋顶新铺的茅草。那扇简陋的木门虚掩着,读书声正是从里面毫无阻碍地流淌出来。
朱求桂示意护卫留在院外警戒,自己轻轻推开木门,走了进去。
院子不大,打扫得却十分干净。正面是三间土坯房,中间那间的房门开着,景象一目了然。只见十几名年纪不一、约莫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孩童,正挤在屋内。他们身上的棉袄大多打着补丁,浆洗得发白,却异常整洁。小脸冻得有些发红,但每个孩子都挺直了小小的腰板,眼睛瞪得溜圆,紧紧盯着前方一位须发花白、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袍的老先生。
老先生手持一本边角磨损严重的《百家姓》,抑扬顿挫地领读着。孩子们跟着大声诵读,小手还下意识地在破旧的桌面上比划着。那些所谓的“桌椅”,不过是些用粗糙木板拼凑而成的长条桌和矮凳,甚至有几个孩子是搬了砖块垫着坐在那里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