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四十八年。
皇宫深处。
朱由校站在乾清宫外,神情恍惚。刚刚被册立为皇太孙的他,此刻正等待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皇长子朱常洛与内阁重臣早已进入宫中,大门紧闭,时间仿佛停滞。宫中那位执掌江山四十八载的万历皇帝,已至生命尽头。而朱由校,正在等待属于自己的篇章开启。
他来自另一个时空。现代的一名本科生,自少年起便痴迷历史,尤对明末风云颇有涉猎。他知道,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乾清宫门缓缓开启,司礼监太监王安声音颤抖地高喊:“皇帝驾崩!”一声哀鸣,惊破寂静。宫内外宦官宫女纷纷跪地哭嚎,朱由校也缓缓跪下。他是大行皇帝的长孙,是刚刚被确立的皇太孙,帝国未来的掌舵者。
后人对万历皇帝多有苛责,仿佛他的统治全是昏聩与怠惰。甚至有人说,“大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但朱由校知道,历史并不像书上写的那样简单。万历皇帝的确多年不临朝,但那是因为他身患腿疾,两腿长短不一,年纪越大越严重,行走极为不便。他连正常生活都艰难,更别提日日上朝。晚年的他,几乎足不出宫门,乾清宫成了他的囚笼。
此时,乾清宫内已乱作一团。皇帝驾崩,举国震动。朱由校心中清楚,再过一个月,他便将迎来自己的时代。他要成为真正的主角,亲手改写那段屈辱的历史,阻止甲申之变再次上演。
宫内,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正与朱常洛商议国事。皇位更替,礼仪繁重。众人决定,新帝于八月初一登基。在此之前,需为先帝守灵。
八月初一。
朱常洛在奉天殿正式即位,年号泰昌。他登基后第一道诏令,便是废除矿税,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同时拨出内库白银二百万两,用于犒赏边军,尤其是辽东将士。此外,他迅速填补朝野空缺官职,恢复政令运转。诏书一出,百官振奋,百姓称颂,皆称圣君临朝,大明中兴可期。
登基典礼结束,朱由校回到自己的寝宫,随手翻开太祖皇帝留下的《皇明祖训》,开始细细品读。这些天他几乎未曾踏出房门,自从为万历皇帝守孝之后,除了今日前往奉天殿参加登基大典外,其余时间他都待在床上研读这部祖训。他深知这个时代的文官习气,唯有依仗太祖留下的祖制,才能真正整顿官场。
亥时。
朱由校走到窗前,望向乾清宫方向,随口问身旁小太监:“今日宫中可有新鲜事?”
小太监恭敬答道:“回殿下,宫中今日并无大事,只是听闻郑皇贵妃精选了十名美貌女子送入乾清宫。”
朱由校闭目沉思。他的父皇之所以短命,就是因为这些美人的日夜陪伴。他那位便宜老爹,在万历皇帝在世时还懂得收敛,一登基便彻底放飞自我,结果只当了二十八天皇帝,就一命呜呼。
这段时间,他正好安排自己登基后的布局。
“你们退下吧。”朱由校对身旁两名太监说道。
房门关上后,他从角落里取出一只自制木箱,打开后取出一本小册子。这本册子是他根据前世记忆整理出的“大明中兴可用之才”,上面第一个名字,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
在他看来,要整顿京城的混乱局面,必须先掌握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必须树立权威,不动雷霆手段,难以震慑天下。
熊廷弼便是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辽东绝不能重蹈前世覆辙,任由努尔哈赤步步紧逼,必须全力支持此人。
朱由校紧紧握着那本册子,目光坚定。
八月十一日。
朱由校已得知,他的父皇泰昌皇帝病重不起。这些日子乾清宫格外热闹,简直称得上是大明近几十年来最“鼎盛”的几天。他那位便宜老爹沉迷女色,日日与郑贵妃送来的十名侍女玩乐至深夜,精力不济便靠药物支撑,如今身子已被掏空,回天乏术。
“殿下,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求见。”
王安快步进来禀报:“殿下,皇爷请您前往乾清宫。”
朱由校踏入乾清宫,见泰昌皇帝虚弱地躺在床上。
“儿臣拜见父皇圣躬安。”
朱由校跪地叩首。
“朕安。”
“皇儿平身。”
“谢父皇。”
朱由校起身,站于一旁。
“皇儿近日可有读书?”泰昌皇帝虚弱地问道。
“回父皇,儿臣近日研读《大学》与《尚书》。”
朱由校这些日子一直在翻阅《皇明祖训》,默默琢磨太祖皇帝当年治理天下的种种手段,但他从不对外透露分毫。
“这几日朕身子有些不适,御医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恐怕命不久矣,这江山的重担,只能托付给你了。”朱常洛语气低沉。
“父皇请安心休养,不过是些小恙,过几日自然就会好转。”朱由校低头回应。
父子二人在乾清宫密谈了一个时辰有余。朱常洛心里清楚自己病从何来,但他早已无力改变,历史早已写下结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