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病的起因,多半是因为 “紧”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爱瞎琢磨。儿子在外打工,他天天担心 “会不会出事”;地里的庄稼长慢了,他着急 “今年会不会减产”。没几年,就查出了高血压,还总说胸口发闷。后来村里的老中医跟他说:“你这病,不是身子坏了,是心太‘紧’了。精神一紧,浑身都跟着绷,哪能不生病?”
张大爷听了,慢慢学着放宽心。儿子打电话报平安,他就安心;庄稼长慢点,他就多去地里看看,不再瞎着急。过了段时间,血压稳了,胸口也不闷了。老中医说:“你看,人就像地里的麦子,长得太‘紧’会倒伏,活得太‘紧’会生病。别总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觉得对的事就慢慢做,心松了,身子自然就舒坦了。”
村里的人都懂这个理:谁家要是总为鸡毛蒜皮的事着急,准保容易生病;要是活得心宽,哪怕日子苦点,也少生毛病。精神不紧,就不会慌了方向;身子不紧,就不会轻易出错,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2、想和周围人处好,别轻易晒成功的喜
村里的李四,前几年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回村就忍不住到处说:“我这趟出去,赚的钱比在家种三年地还多。” 一开始还有人听,后来大家慢慢就疏远他了 —— 张婶见了他躲着走,王五跟他聊天也总爱搭不理。
王大伯见了,就劝李四:“你赚了钱是好事,可别到处说。除了你爹娘和媳妇,谁真心盼着你过得比他好?你看村里的赵叔,去年养猪赚了不少,可他从不往外说,有人问起,他就说‘就够糊口’,大家跟他处得反而近。”
李四慢慢明白了:人都有股子 “比” 的心思,你过得好,别人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不舒服。要是总把成功挂在嘴边,像晒粮食似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不仅会伤了别人的面子,还会让自己成了别人眼里的 “刺”。聪明的人都懂 “装傻”,日子是自己过的,好不好自己知道,不用非得让别人看着。
3、爱与被爱,没那么 “非它不可”
村里的李婶,以前总觉得 “女人得找个男人疼,日子才过得下去”。可她男人走得早,一开始她天天哭,觉得天塌了。后来为了孩子,她只能自己扛: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在家缝补衣裳,慢慢也把日子过了起来。
后来有人问她:“一个人过,不觉得苦吗?” 李婶说:“苦是苦,可也明白了,没人能永远疼你。就算是两口子,也是各有各的心思,谁也不会完全为了别人活。婚姻就像搭伙种地,你出力气,我出种子,互相帮衬着过,要是光想着靠别人,最后准得落空。”
村里的老人常说:“人这一辈子,最可靠的还是自己。你把自己过得好了,有能力了,不管是婚姻还是日子,都会跟着好起来。别把‘爱’看得太重,觉得没了爱就活不了,其实你自己能扛事儿、能变好,比啥都强。”
4、不管多大,都要会说 “我在乎你”
村里的王大娘,以前总爱把心思藏在心里。儿子在外工作,她想儿子了,也只说 “家里都挺好,你不用惦记”;老伴帮她干农活,她心里感激,也从不说 “谢谢你”。后来儿子有次回家,跟她说:“妈,你要是想我,就跟我说,我也想你。” 王大娘才明白,有些话不说,别人真的不知道。
从那以后,王大娘变了。儿子打电话,她会说 “妈想你了,有空回来看看”;老伴帮她挑水,她会说 “你歇会儿,别累着”。家里的氛围越来越暖,儿子回来的次数也多了。王大娘说:“以前总觉得‘不好意思’,可这辈子太短了,你在乎的人,要是不说出来,万一哪天没机会了,多后悔啊。”
村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总爱 “藏着”,心里在乎,嘴上却不说,结果好多关系慢慢就淡了。其实不管多大年纪,该说的爱意就得说,一句 “我想你”“谢谢你”,比啥都管用。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在乎的人身上,别让 “不好意思” 耽误了真心。
5、养生的尽头,是养 “情绪”
村里的赵大爷,以前总爱琢磨养生。今天听说吃芹菜好,就天天吃;明天听说散步管用,就天天走。可身体还是不算好,总说浑身没劲儿。后来村里的老中医跟他说:“你这不是缺营养、缺运动,是缺个好情绪。天天为点小事生气、发愁,吃再多好东西也没用。”
赵大爷听了,慢慢改了脾气。有人跟他拌嘴,他不往心里去;地里的庄稼遭了灾,他就想 “今年不行明年再来”。过了段时间,浑身也有劲了,脸色也好看了。老中医说:“养生不是吃啥、喝啥,是别让自己瞎生气、瞎发愁。不为不重要的人烦,不为不重要的事忧,情绪好了,身子自然就好。”
村里的老人常说:“情绪就像地里的墒情,墒情好,庄稼长得旺;情绪好,人活得精神。养情绪这事,别人帮不了,只能自己想通。少怨、少怒、少悲、少愁,心里亮堂了,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