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虚伪,是让人舒服的本事
村里的王大娘最会说话。见着种庄稼的老农,她就聊 “今年的雨水够不够”“哪块地的土最肥”;见着赶集卖布的小贩,她就夸 “这布的花色真俊,做衣裳肯定好看”;见着城里来的干部,她就说 “村里的路修好了,多亏你们帮忙”。
有人说王大娘 “虚伪,见人说人话”,可王大娘却说:“谁不爱听顺耳的话?你跟老农说城里的高楼,他听不懂;你跟小贩说种地的累,他不关心。你得说人家懂的、在意的,才能聊到一块儿去。”
后来才明白,这不是虚伪,是本事。就像村里的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见着小孩就晃手里的糖,见着妇女就举着花布,见着老人就提兜里的针线 —— 他要是不分人,只喊 “买我的东西”,哪能有生意?我们嫌会说话的人 “情商高”,其实是自己没这份本事,只能靠 “说人虚伪” 找台阶。要是能学着说些让人舒服的话,不用刻意讨好,只是让人愿意跟你多聊两句,日子也会顺不少。
2、别人的善意要及时回应:人情像充电宝,不充就会没电
张婶家的鸡下了头窝蛋,总会给隔壁李婶送两个;李婶赶集时,也会顺带帮张婶带包盐。要是张婶收了鸡蛋不道谢,李婶下次自然不会再帮她带盐;要是李婶帮了忙,张婶总记着,下次有好东西也想着她,两家的关系就越来越近。
老人们常说:“人情就像充电宝,你不用也不充,慢慢就没电了。” 村里的人实在,你帮我一把,我记你一分,从不会觉得 “别人该对我好”。就像王大伯帮邻居修好了漏水的屋顶,邻居过两天送了袋新磨的面粉;李四帮王五收了玉米,王五下次赶集就帮李四捎了斤好茶叶。这些事不大,却能把人情攒起来。要是别人对你好,你不当回事,下次再想找人帮忙,可就没人愿意搭手了 —— 毕竟,谁的好都不是白给的。
3、没做的事别瞎琢磨:想得多,不如动手干
村里的后生小周,去年想种大棚蔬菜,还没搭棚子,就开始愁:“要是下雨棚子漏了咋办?要是菜卖不出去咋办?要是病虫害多咋办?” 越想越怕,最后干脆没种。可隔壁的赵叔,没那么多想法,说干就干,搭棚子、选菜苗、学技术,虽然也遇到过下雨漏棚、菜卖不上价的麻烦,可最后还是赚了钱。
赵叔说:“没做的事,想再多都是瞎琢磨。就像种地,你没下种前,总怕天旱、怕虫吃,可你要是不种,永远也收不到庄稼。” 后来小周看着赵叔的大棚赚了钱,也跟着种了,才发现以前想的那些麻烦,真遇到了也能解决 —— 漏棚了就补,卖不上价就找新销路,没那么难。这世间的事,大多是 “想起来难,做起来易”,别让没影的烦恼,挡住了该走的路。
4、别存侥幸心理:隐患就像地里的草,不除早晚会出事
王大伯种玉米,每年都会仔细除杂草。有人劝他:“就几棵草,不碍事,别费那劲。” 可王大伯说:“草看着小,要是不除,根会扎得深,还会抢玉米的养分,到时候玉米长不好,后悔都晚了。”
村里有户人家,冬天烤火时,总把柴火堆在灶房门口,觉得 “就堆一会儿,不会出事”。结果有次火星溅到柴火上,把灶房烧了大半。这就是侥幸心理 —— 总觉得 “倒霉事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可隐患就像地里的草,你不除,它早晚会找上来。就像赶集时,有人总爱用假秤坑人,觉得 “没人发现”,可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他的秤不准,再也没人买他的东西,最后只能收摊回家。做人做事,别存侥幸,该防的要防,该改的要改,才不会栽大跟头。
5、多数关系都能翻脸:你的底线,才是别人敬你的理由
村里的李四,以前总爱帮邻居的忙,不管谁找他,哪怕自己的事没干完,也会先去帮别人。可时间长了,有人就觉得他好欺负,借了他的钱不还,还让他帮忙干这干那。后来李四忍无可忍,跟借他钱的人翻了脸,说 “你再不还钱,我就找村里评理”。没想到,那人不仅还了钱,后来见了他还客客气气的。
老人们说:“这世上,多数关系都能翻脸,别觉得不好意思。你越没底线,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你明确了底线,别人反而会敬你三分。” 就像村里的土地纠纷,要是你一味退让,别人会得寸进尺;要是你据理力争,说 “这地本来就是我的,不能让”,别人反而会跟你好好商量。你的底线,不是 “脾气差”,是你身上最值钱的东西 —— 让别人知道,你不是软柿子,不能随便捏。
6、别对人有道德洁癖:凑近了看,谁都有缺点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觉得 “人要干干净净,不能有私心”。可后来他帮村里管账目,才发现有人会偷偷多报点开销,有人会借着办事的名义占点小便宜。他一开始气不过,觉得 “这些人怎么这样”,可后来王大伯跟他说:“凑近了看,谁都有缺点,就像地里的庄稼,哪有长得完美的?只要不犯大错,别太较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