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暗能力:“识人”—— 看透关键人的真实心思,比啥都重要
“识人” 不是说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太浅了,就像看庄稼只看长得高不高,却不管根扎得深不深。真正有用的 “识人”,是能快速摸透关键人物的 “真实意图”,知道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不是一回事 —— 就像老农民能从庄稼的叶子颜色,看出它是缺肥还是缺水,不用等庄稼蔫了才知道。
还是说贡禹。他为什么敢提 “节俭”?不是瞎蒙的,是他看准了汉元帝这个人。史料里写得明白,汉元帝本性就偏宽仁,不像他爹汉宣帝那么刚硬,也不爱铺张浪费 —— 宫里的用度比汉武帝那会儿省了太多,后来还常被大臣批评太优柔、太心软,连该罚的人都舍不得罚。贡禹提节俭,正好顺着皇帝的性子来,不会让皇帝觉得被冒犯,反而容易听进去 —— 就像给口渴的人递水,给饿肚子的人递馒头,正好挠到痒处。
更重要的是,贡禹看透了汉元帝当时最想要的东西 —— 新皇登基,手里没什么威望,老百姓不知道他是个好皇帝,大臣们也还在观望,不知道该跟他走多近。他最缺的不是钱,是能让老百姓念叨他好、让大臣们服他的 “德政”。贡禹的建议一实施,“皇帝节俭、赈济灾民” 的消息传出去,老百姓会说 “这皇帝心疼我们”,大臣们会说 “这皇帝懂治国”,这不正是汉元帝最想要的吗?
你看,贡禹嘴上说的是 “要皇帝省钱”,像是苦口良药,实际上是帮皇帝圆了 “当明君” 的梦。这哪里是提意见,分明是最高级的 “投其所好”—— 投的不是皇帝对金银财宝的 “好”,是对名声、对民心的 “好”,既显得自己正直,又帮了皇帝,两边都不得罪,还能落下好。
生活里也一样,跟人打交道,尤其是跟关键人物打交道,别光听他说什么,要琢磨他真正想要什么。比如跟领导汇报工作,别只说 “我今天干了什么”,要想想领导最在意什么 —— 是项目进度能不能赶上?是成本能不能控制住?还是能不能出个让大领导满意的成绩?摸透了他的真实心思,再顺着说、顺着做,事情就容易成。要是摸不透,哪怕你天天加班、累得像条狗,也可能白费力气 —— 领导要的是苹果,你却给了一堆梨,再甜也不是他想要的。
第三种暗能力:“分步”—— 把大目标拆成小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
很多人不是没志向,也不是没能力,就是栽在 “急” 上 —— 总想一口吃个胖子,一上来就想解决最难的问题,结果处处碰壁,信心没了,劲头也没了,最后干脆躺平,说 “这事儿太难,我办不成”。而有层次的人,懂得 “分步”:把宏大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小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每走一步都能看到点成效,攒点信心,就像老农民种庄稼,先育苗、再插秧、最后收割,不慌不忙,却能稳稳地有收成。
贡禹就没指望一上来就帮汉元帝解决所有问题 —— 天下的麻烦事多着呢,奸臣要除、赋税要改、灾民要救,哪件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好的。他的策略是 “小步快跑”,先从最简单、最安全的事做起:
第一步,先提 “节俭” 这个小建议。这事皇帝容易接受(符合他宽仁的本性),也容易做(下个诏书,让宫里的人执行就行),还能快速见成效 —— 省下的钱能赈济灾民,皇帝的好名声也能传出去,风险几乎为零。
他做这事,还有个隐藏的目的:测试水温,建立信任。要是汉元帝连这个简单、对自己有利的建议都拒绝,或者嘴上答应、实际不做,那说明皇帝要么没主见,被身边的人牵着走,要么就是 “叶公好龙”,所谓的 “虚心求教” 都是装的。那贡禹后续就会收敛,甚至干脆闭嘴,先保全自己 —— 在官场里,保住命、保住官,才能谈后续。
要是皇帝欣然接受,还真的去做了,那就说明皇帝确有诚意,也有行动力。这么一来,贡禹在皇帝心里的分量就重了,信任也建立起来了 —— 皇帝会觉得 “这个人靠谱,提的建议有用”。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续再提更深入的建议 —— 比如整顿吏治、调整人事,被皇帝听取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他是用一个个小成功,铺就了通往解决核心问题的路,就像用砖头砌墙,一块一块往上垒,最后才能建成结实的墙。
我们普通人做事,也该学这招。比如想在新工作里做出成绩,别一上来就想 “我要拿下多大的项目”“我要当部门主管”,先从 “把手头的小事做好” 开始:今天把报表做仔细点,别出错;明天跟客户沟通时多听少说,搞清楚客户的需求;后天帮同事搭个手,处理点杂事。这些小事做好了,不仅能攒经验,还能让领导和同事看到你的靠谱 ——“这人做事踏实,交给的事放心”。等有机会了,自然会轮到你做更重要的事。
要是一上来就盯着大项目,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最后搞砸了,反而会让人觉得 “这人眼高手低,不靠谱”。还有些人,觉得问题太大,不知道从哪下手,干脆躺平,这也不对。再大的问题,拆成小步骤,也会变得容易 —— 就像吃一个大馒头,一口一口咬,总能吃完;要是想一口吞下去,只会噎着。关键是别慌,先找个最容易启动的小切口,干起来再说。
说到底,这三种 “暗能力”,本质上都是一种思维:不冲动、不盲从,先看清眼前的情况,再决定怎么行动。有人说,这太 “圆滑” 了,不够 “痛快”。可这人世间的路,从来不是靠 “痛快” 走出来的,是靠 “清醒” 走出来的 —— 就像老农民种庄稼,要顺应节气,要摸透土地的脾气,不能蛮干。能把这三种能力装在脑子里,哪怕起点再低,就算一开始只能在田埂上拾麦穗,也能一步一步往上走,最后总能站到一个不错的高度,看到更宽的风景。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