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话音量随亲密关系递减:用声音当 “武器”,针对性应对
村里的张叔跟邻村的收购商谈农产品价格时,声音洪亮、语气坚定,音量足有 120%——“这个价格绝对不能再低了,咱们周边的收购价我都问过,我给的已经很实在,你要是不同意,我就找别家”,几句话就把对方的气势压了下去,最后按张叔的价格成交了。
但跟家里人说话时,他会刻意放低音量:跟老伴商量家务,音量轻轻的,只有 30%,温柔又耐心;跟熟人聊天,音量保持 80%,不高不低,自然舒服。张叔说:“声音也是武器,对竞争对手要靠音量压气势,对家人要靠音量传温柔,用对了才管用。” 周老栓点头:“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音量,既不会得罪人,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说话的智慧。”
2、别人喷你是为了击溃你情绪:保持冷静,找准时机反击
镇上的小李开网店时,有个同行故意在评论区 “喷他”——“这家店的东西是假货,我买过,质量差得很”“老板态度恶劣,问两句就不耐烦”,还故意私信骂他,想激怒他。
小李一开始也想 “骂回去”,但转念一想 “他就是想让我抓狂,我要是急了,反而中了圈套”。于是他没理对方的挑衅,反而把产品质检报告、客户好评截图发到网上,还主动联系那个同行说 “要是我家产品有问题,你可以找平台投诉,别在网上乱骂,大家都是做生意的,没必要”。对方见小李这么冷静,自己倒没了气势,后来再也没找过麻烦。周老栓说:“别人喷你,就是想让你情绪崩溃,你越冷静,他越气馁。实在躲不开,等他没了劲再反击,才能赢。”
3、不过度抑制需求:别活成 “苦行僧”,适度满足才快乐
村里的王婶以前总 “压抑自己”—— 看到好吃的蛋糕,想 “吃了会胖,不能买”;看到邻居去旅游,想 “去了会花钱,还耽误家务,不能去”,结果每天过得不开心,还总跟家人发脾气。
后来王婶想通了:想吃蛋糕,就买个小的,偶尔吃一次不影响健康;想旅游,就跟老伴商量 “挑个近的地方,玩两天,家务提前安排好”。慢慢的,她发现 “适度满足自己,反而更开心,跟家人的关系也变好了”。周老栓说:“人不是苦行僧,不用把自己逼太紧。想吃就吃点,想玩就玩会,只要不影响正事,过度抑制需求只会憋坏自己,反而得不偿失。”
4、不是肯花钱就是大方:细节见真心,小事更暖人
村里的小王以前总觉得 “花钱就是大方”—— 跟朋友吃饭,总抢着买单,哪怕自己手头紧;给亲戚买礼物,总买贵的,哪怕对方用不上。可慢慢的,他发现 “朋友没觉得他大方,反而觉得他‘打肿脸充胖子’;亲戚也没觉得他贴心,反而觉得礼物‘不实用’”。
后来小王改了方式:朋友随口说 “最近想吃家乡的腌菜”,他记在心上,下次见面时带了一罐自家腌的;跟家人吃饭,他记得 “妈妈爱吃鱼,爸爸不爱吃辣”,点菜时特意避开辣菜,多点一道鱼。大家反而说 “小王越来越大方,越来越贴心了”。周老栓说:“大方不是靠花钱堆出来的,是靠细节显出来的。记住别人的喜好,在意别人的需求,这些小事比‘乱花钱’更能让人感受到真心,才是真大方。”
5、不主动为别人出谋划策:等别人开口,再用心帮忙
镇上的李老师以前总 “主动给人出主意”—— 邻居家孩子成绩不好,他主动说 “你该让孩子报这个补习班,肯定有用”;朋友想开店,他主动说 “你该开在这个位置,肯定赚钱”。结果邻居家孩子报了补习班没效果,怪他 “出的馊主意”;朋友开店亏了钱,怪他 “没眼光”,李老师委屈又无奈。
后来李老师学乖了:除非别人主动问他,否则从不随便出主意;别人问了,他也会说 “我只是给点建议,具体还要看你自己的情况,你多考虑考虑”,然后再认真分析利弊。慢慢的,没人再怪他,反而觉得 “李老师靠谱,给的建议实在”。周老栓说:“不主动出谋划策,不是不热心,是保护自己。别人没开口,你主动说,成了没你功劳,败了全是你错;等别人开口,你再用心帮,别人才会念你的好,也不会随便怪你。”
6、能主动反馈的人更容易获回报:别憋着不好意思,开口才有机会
村里的小芳在工厂做文员时,遇到 “做表格的难题”,以前总 “自己憋着,不敢问”,结果耽误了工作,还被领导批评。后来她试着 “主动找同事求助”:“我这个表格总做不好,你能不能教教我?” 同事很爽快地帮了她,还跟她说 “以后有问题别憋着,问一句就解决了”。
还有次开会,小芳想上厕所,以前总 “不好意思说,硬憋着”,结果开会时走神,没听清领导的安排。后来她试着 “小声跟领导说”:“不好意思,我想上厕所,马上就回来。” 领导点头同意,还说 “没关系,快去快回”。小芳说:“以前总觉得‘开口麻烦别人、提需求’不好意思,后来发现,主动反馈反而能解决问题,还能让别人知道你的情况,更容易获得帮助。” 周老栓说:“很多时候,不是困难打败你,是你的‘不好意思’打败你。主动开口,主动反馈,才有机会解决问题,获得回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