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私不是一件坏事:不被他人绑架,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村里的王婶以前总爱 “委屈自己顾别人”—— 邻居家有事,她放下自家的活去帮忙;亲戚借钱,她哪怕自己紧巴也会借,结果自己的菜园荒了,家里的钱也收不回来,还总被人说 “你帮人是应该的”。
后来王婶想通了,开始 “自私” 起来:邻居再找她帮忙,她会说 “我家的活还没干完,帮不了你”;亲戚借钱,她会问 “你啥时候还,我也需要用钱”。慢慢的,虽然有人抱怨她 “变小气了”,但她的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的钱也存住了,日子过得顺心多了。周老栓说:“人们痛恨自私,是因为占不到便宜;可自私的人不用照顾别人的情绪,能拿到自己想要的,反而过得幸福。不是让你损人利己,是别总被别人绑架,先顾好自己,才有余力顾别人。”
2、高手的身体习惯不一样:改变习惯,才能改变命运
镇上的李老师是出了名的 “学霸”,不仅自己考上了名牌大学,还把儿子也送进了重点大学。有人问他 “是不是有啥学习秘诀”,他说 “哪有秘诀,就是习惯不一样 —— 别人早上睡懒觉,我每天 6 点起看书;别人晚上刷视频,我陪儿子一起做题。”
周老栓也说:“高手不比咱们多啥,就是习惯更硬。你觉得起不来的床,有人能起;你觉得看不进去的书,有人能看。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想改变命运,先从改变习惯开始 —— 比如每天早睡半小时,每天多背 10 个单词,慢慢就会不一样。” 村里的小栓听了,也开始改习惯:以前总熬夜,现在 11 点前睡;以前不爱看书,现在每天看 20 页,半年后不仅精神好了,还考了农机修理证。
3、改变思维方式:别被 “理所当然” 绑架,换个角度见新机
村里的小张总觉得 “生活不如意”—— 觉得 “父母该帮我买房”,可父母没这个能力,他就抱怨 “父母没本事”;觉得 “工作该给我涨工资”,可老板没涨,他就觉得 “老板抠门”,每天过得焦虑又烦躁。
周老栓跟他说:“互联网把焦虑放大了,让你觉得很多事‘理所当然’,可世上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父母把你养大就不容易了,没义务帮你买房;工资是靠本事挣的,不是‘该给的’。换个思维想想:父母帮不了你,你就自己多赚钱;老板没涨工资,你就多学本事跳槽。把负面看成正面,把消极变积极 —— 比如‘父母帮不了我,正好逼我更努力’,你会发现路其实很多。” 后来小张不再抱怨,而是下班后去跑外卖,慢慢攒了首付,还学了编程,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4、永远保留一张未知的底牌:神秘感是尊重的来源,底牌是博弈的胜算
镇上的刘老板做生意时,从不 “把牌出完”—— 别人问他 “你这货从哪进的”,他只说 “从南方进的”,从不细说渠道;别人问他 “你赚了多少”,他只说 “够养家就行”,从不说具体数字。
有人问他 “为啥这么藏着”,他说:“让别人怕的不是你出的牌,是你没出的牌。你有底牌,别人才不敢随便欺负你;你有神秘感,别人才会尊重你。要是把底全漏了,别人知道你没后手,就会跟你抢渠道、压价格,你就没胜算的。” 周老栓也说:“不管做人做事,都要留底牌 —— 比如你找工作,别先说‘我只会这个’,要让老板知道‘我还会那个,但可以慢慢做’;跟人合作,别先说‘我只能做到这步’,要留一手‘我还能多做,但要看情况’。”
5、赢不了就换棋盘:别在内卷里耗着,换赛道见新天地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 “死磕考公”—— 考了 3 年都没考上,每天熬夜刷题,头发都掉光了,还跟家里闹矛盾,觉得 “自己没出息”。
周老栓跟他说:“明知赢不了,就别再耗着,换个棋盘就行。孩子没学习天赋,就练体育;考公没希望,就干别的 —— 比如开大粪车,别人不愿意干,你干就能赚钱。” 后来小李听了,不再考公,而是去学了短视频剪辑,因为他以前爱拍视频,很快就做出了成绩,还帮村里卖农产品,赚的比公务员还多。他说:“以前总觉得‘考公才是出路’,后来发现换个赛道,路更宽。”
6、想让承诺有分量,先自断后路:决心看得见,信任才会来
村里的王哥想承包村里的果园,跟村民说 “我肯定能种好,让大家分红”,可村民没人信,觉得 “他就是随口说说”。
后来王哥把自己的积蓄全拿出来,还借了钱买树苗、修大棚,跟村民说 “我把家当都投进来了,要是种不好,我就赔惨了”。村民见他 “没留后路”,才愿意把果园包给他。结果王哥真的种好了,村民也分到了不少分红。周老栓说:“承诺轻飘飘,是因为没断后路。你想让别人信,就得让别人看到你的决心 —— 比如‘我把工作辞了干这个’‘我把钱全投进去了’,别人才会觉得‘你是来真的’,才会信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