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情二字,原是成熟人胸口的印
村东头的老周头,去年冬天把养了三年的老黄牛卖了。那牛曾帮他犁过几十亩地,送他去过镇上的医院,可当牛贩子把钱递过来时,老周头只是点了点数目,没摸牛的头,没叹一句气,转身就去买了新的犁耙。有人说他 “心硬”,老周头却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牛老了,耕不动地了,留着它,我得喂它草料,它也活不痛快。我卖了它,换了钱买犁耙,开春还能种上庄稼 —— 人活到一定岁数,就得懂‘无情’,不是不心疼,是不能让心疼绊了正事。”
后来我才明白,老周头说的 “无情”,不是冷血,是成熟的底气。就像村里的李婶,丈夫走得早,她一个人带俩娃,没跟亲戚哭穷,没跟邻居诉苦,白天种地,晚上织毛衣,硬是把俩娃供上了中学。有人问她 “你就不觉得难吗”,李婶说:“难有啥用?哭了,亲戚也不能替我种地;诉苦了,邻居也不能替我织毛衣。我得把‘情’字收起来,先把日子过下去 —— 这不是无情,是知道啥该先做。”
2、人心里的苦,多半是 “盼” 出来的
村里的后生小栓,去年开春种了三亩西瓜,从下种那天起,就天天盼着 “今年西瓜能卖个好价钱,能盖两间新瓦房”。他甚至都想好了,卖了西瓜,先给媳妇买块花布,再给娃买个新书包。可夏天遇上连阴雨,西瓜烂了一半,小栓蹲在瓜地里哭了半天,饭也吃不下。
老周头劝他:“你哭啥?不是西瓜烂了让你苦,是你盼着西瓜卖钱的心思让你苦。你早把‘卖好价钱’的念想揣在心里,真到结果不如愿时,那落差才扎心。要是你一开始就没想那么多,只想着‘好好种瓜,能收多少是多少’,就算烂了,也不会这么难受。” 小栓这才明白,心里的苦,不是现实给的,是自己的 “预期” 给的 —— 你把还没发生的事,当成了板上钉钉的结果,一旦落空,就像心里被掏走一块。
3、所谓预期,是还没结果就先做的梦
村里的会计老陈,以前总盼着 “年底能评上个先进,能多拿点奖金”。为了这个盼头,他天天加班做账,连家里的庄稼都顾不上。可年底评先进时,名额给了村支书的小舅子,老陈气得好几天没上班。老周头跟他说:“你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 先进是还没影的事,你倒先把‘拿奖金’的梦做圆了,结果不如愿,能不气吗?”
老陈后来想通了,再做事时,不再盼着 “能得啥好处”,只想着 “把账算清楚,把活干好”。没想到年底时,村支书反而主动给了他一笔补贴,说 “你这一年干得踏实,该得的”。老陈说:“以前总觉得‘盼着点啥’才有劲,后来才知道,那盼头就是个钩子,勾着你往里面钻,最后伤的是自己。”
4、失败不苦,苦的是 “我本该成” 的执念
村里的王二婶,以前学着做豆腐,第一次做时,豆腐没成型,稀稀拉拉的;第二次做时,豆腐太硬,咬不动;第三次做时,豆腐又酸了。王二婶坐在灶台前哭,说 “我咋就这么笨,别人都能做好,我咋就做不好”。
老周头路过,看了看盆里的豆腐,说:“你不是笨,是你觉得‘我本该做好’—— 你看人家做豆腐容易,就觉得自己也该一次成,结果没成,就觉得委屈。可你忘了,人家做豆腐前,跟师傅学了半年,你才学了三天。失败就是个结果,跟成功没啥两样,你要是不盼着‘一次成’,就不会这么苦。” 王二婶听了,不再哭,接着学做豆腐,后来做得比谁都好。
5、调整预期,就是把心里的钩子摘了
村里的小芳,以前跟人合伙开小卖部,总盼着 “第一个月就能赚钱”,结果第一个月就赔了钱,小芳想散伙,合伙人劝她 “再试试”。小芳想起老周头的话,不再盼着 “能赚多少钱”,只想着 “每天把货摆好,把账算好,服务好顾客”。没想到第三个月,小卖部就开始赚钱了。
小芳说:“调整预期不是不努力,是不把‘结果’当回事 —— 做事前,别想‘我能成’,只想着‘我要尽力’;做完后,别想‘为啥没成’,只想着‘下次咋改进’。那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顾客多不多、货源稳不稳,不是你能决定的,想也没用,不如不想。”
6、厉害的人,心里都没 “盼” 字
村里的周掌柜,开布店时,没人盼着 “能开三家分店”,他只是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晚上关店后还在琢磨 “啥布好卖,啥价公道”。有人问他 “你就不盼着生意好吗”,周掌柜说:“盼有啥用?我把该做的都做了,生意好是自然,不好也正常。我不盼着,才能把心思都用在进货、卖货上,要是盼着,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慌了神。”
周掌柜从不跟人说 “我能帮你啥”,也不盼着 “别人能帮我啥”。有人找他借货,他说 “货可以借,但你得按时还,还得付点利息”;有人想跟他合伙,他说 “合伙可以,但得把账算清楚,责任分明白”。别人说他 “无情”,他却笑:“我不是无情,是知道‘情’帮不了忙,只有实实在在做事才管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