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像个 “情绪黑洞”,不管你有多热情、多乐观,跟他们待一会儿,那股子消沉的劲儿就能把你的精气神一点点吸走。你本来晚上想学着编筐,跟他们聊完天,就觉得 “算了,编了也没人买,学这干啥”;你本来想跟人合伙做点小买卖,听他们说 “肯定赔,别干了”,就没了勇气,觉得 “万一真赔了,可咋整”;你本来想早起去镇上进点货,听他们说 “起那么早干啥,多睡会儿多好,生意也不差这一天”,就又躺回了床上。
几次下来,你会觉得心里发空、浑身没劲,不是身体累 —— 不是扛了东西、干了重活的累,是心里累,像被人掏空了似的,连想笑都提不起劲。原本你想干点正事、学点新东西的那股子冲劲,就在这种无谓的拉扯、消极的影响中,慢慢被消磨殆尽了,最后变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见啥都摇头,遇啥都抱怨,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老辈人说 “啥人玩啥鸟,啥圈子养啥人”,圈子就像田里的土,土要是贫瘠、板结,庄稼咋长都不旺;土要是肥沃、松软,庄稼才能长得又高又壮。你要是总跟带 “穷气” 的人待在一起,就很难碰到那些眼界宽、肯干事、能跟你互相鼓劲的人 —— 人家见你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也不愿意跟你走近,觉得 “跟他待在一起,只会被拉低”。
时间长了,你看事情的眼光,也会被他们的 “老想法” 框住,觉得 “这事确实不行”“我肯定干不好”“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就像你本来能跳一米高,可身边的人总说 “你跳不高,别试了,会摔着的”,听多了,你自己也觉得 “我确实跳不高”,连试都不敢试了,最后真的就跳不高了。
你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孟母为啥一次次搬家?不是嫌房子不好、嫌地方小,是嫌周围的环境不行 —— 第一次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总学着大人哭丧,孟母觉得不好,就搬了;第二次住的地方靠近集市,孟子总学着商人吆喝卖东西,孟母觉得也不好,又搬了;第三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跟着学生们读书、学礼仪,孟母才满意。孟母迁的不是砖瓦,是环境,是环绕在孟子周围的 “气”,是那个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能量场。
咱过日子也一样,离带 “穷气” 的人远点,不是嫌弃他们、看不起他们,是不想让他们那固化的、耗人的想法,把自己的劲头给磨没了,把自己心里的火苗给浇灭了。这不是 “势利”,是自己选的 “好土壤”,是对自己的日子负责任,是想让自己能多有点奔头,多有点希望。
人这一辈子就这么长,几十年的光景,转眼就过去了,精力就这么多,要是都花在听人抱怨、跟人拉扯上,哪还有功夫干事、哪还有功夫让自己过得好点?咱没法选自己生在啥样的家,没法选自己小时候遇到啥样的人,可长大了,成年了,总能选跟啥样的人打交道、听啥样的话吧?
你把时间花在想干事上,还是花在听人抱怨上?你愿意听人跟你说 “试试吧,说不定能成,我支持你”,还是听人说 “别干了,肯定不行,你会后悔的”?你愿意跟人一起琢磨 “咋把事做好,咋能多赚点钱”,还是跟人一起吐槽 “都怪别人,都怪命不好,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这些选择,看着都是小事,可慢慢积累下来,最后就决定了你日子能过多好、能走多远、心里能多亮堂。你跟积极的人待在一起,日子也会过得有劲头;你跟消沉的人待在一起,日子只会越过越没劲。
所以啊,护好自己的精气神,像守着灶膛里的火一样,别让冷风把它吹灭了;多跟那些能给你鼓劲、能跟你一起干事的人待在一起,像种庄稼似的,把自己的 “小日子” 打理好 —— 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除杂草除杂草。
这世上,想把日子过好,想摆脱那股 “穷气”,最好的法子,从来不是等别人帮忙、等运气降临,而是选对身边的人,守住自己想干事的劲头,把自己的 “能量场” 护好,让自己心里的那团火,一直烧着。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