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把不同的人分开:成绩好的进好大学,将来进好公司;成绩差的进差学校,将来干体力活。至于你能混得怎么样,大多看的是你在学校之外学的东西 —— 比如会不会跟人打交道、有没有啥特殊本事。
城里的小周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哲学,可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去超市当收银员。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了短视频剪辑,慢慢成了自由职业者,赚的钱比以前多好几倍。他说:“在学校学的东西没啥用,真正能吃饭的本事,都是自己后来学的。”
6. 婚姻说到底,就是俩人搭伙过日子,一起扛风险
别总给婚姻套上 “浪漫”“爱情” 的壳子,婚姻最实在的,是俩人成了 “经济共同体”—— 一起赚钱、一起花钱,一起扛生活里的风险,比如生病、买房、养孩子。你想啊,一个人过日子,买房要自己掏钱,养孩子要自己操心,生病了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可俩人过日子,这些压力就能分一半,日子也能过得轻松点。
所以别总琢磨 “婚姻要有啥意义”,不如想想 “俩人能不能一起赚钱、能不能一起扛事”。经济才是一个家的根,要是俩人都没本事赚钱,就算爱情再深,日子也过不下去。村里的王婶和老伴,就是典型的搭伙过日子,王婶在家种地、养猪,老伴在外打工,俩人一起攒钱盖了新房、供孩子上了大学。王婶说:“啥爱情不爱情的,能一起把日子过好,就是最好的。”
反观村里的小芳,嫁给了一个没啥本事还爱喝酒的男人,俩人总是为钱吵架,最后还是离了婚。小芳说:“以前总想着爱情,现在才知道,没钱的婚姻,啥都不是。”
7. 摸透了人性,日子才能过得顺
你要是知道人都爱听好听的,就别总说人家不爱听的,多夸夸人家,你的人缘肯定差不了;你要是知道人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别总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厉害,低调点,别人才愿意给你机会。摸透了人性,你会发现,日子里到处都是顺心事。
村里的老支书就特别懂人性,见了老人就夸 “身体硬朗”,见了年轻人就夸 “有本事”,见了小孩就夸 “聪明”,所以村里没人不喜欢他。要是村里有人闹矛盾,他总能几句话就劝好 —— 他知道啥话能说到人家心坎里,啥话能让人家消气。
反观村里的张大叔,总爱说别人的坏话,见了谁都爱挑毛病,结果村里没人愿意跟他来往。张大叔说:“我就是实话实说,为啥没人喜欢我?” 其实不是他说的是实话,是他不懂人性,不知道啥话该说,啥话不该说。
8. 想赚钱,就得踏踏实实做一件事,别瞎琢磨
赚钱没有啥捷径,你得盯着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在这个领域里做到别人都比不上你,自然就能赚到钱。别像猴子掰玉米似的,这干两天,那干两天,最后啥也没干成。在你做事的过程中,你会慢慢琢磨出窍门,找到赚钱的路子,事业也会越来越好。
镇上开面馆的李老板,一开始只是个小摊子,可他每天都琢磨怎么把面做得更好吃,怎么把服务做得更好。慢慢的,他的面馆越来越火,后来开了三家分店,还雇了好几个人。李老板说:“我就盯着做面这一件事,做了十年,才做出今天的样子。”
反观村里的小王,今天跟着别人去打工,明天又想着回家种地,后天又想做电商,结果几年过去了,还是一事无成,连自己都养不活。小王说:“我总觉得能找到赚钱的捷径,可最后啥也没找到。”
9. 想让贵人帮你,就得给人家好处,别光说感谢
贵人也是人,不是活菩萨,不会无条件帮你。人家帮你,要么是你能给人家带来好处,要么是你懂规矩、会来事。所以你要是想让贵人帮你,就得习惯性给人家好处 —— 比如请人家吃顿饭、送点人家用得上的东西、给人家发个红包。别光说 “谢谢”,虚头巴脑的话没用,实打实的好处才能让人家记着你,愿意跟你来往。
城里的小周以前认识一个行业前辈,想让前辈带带他,可他每次只说 “谢谢前辈”,啥也不表示。后来他听人说 “要给贵人好处”,就请前辈吃了顿私房菜,还送了前辈一盒好茶叶。前辈果然愿意帮他了,给了他不少资源,小周的事业也慢慢起来了。小周说:“以前总觉得谈利益太俗,现在才知道,谈利益才是最实在的。”
10. 人性就是:没得到好处就闹,得到了就闭嘴
人这东西,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要是好处没落到自己头上,就会吵吵嚷嚷,说 “不公平”;可要是好处给了自己,就啥也不说了,甚至还会帮着维护这个 “不公平” 的规矩。这就是人性的 “患寡而不患均”—— 不怕大家都没好处,就怕别人有好处自己没有。
所以你在做事的时候,明面上的事一定要公平,比如分东西的时候,要让大家都觉得 “自己没吃亏”;可私下里,要给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人多些好处,比如帮过自己的人、有本事的人。这样既不得罪人,又能让有用的人愿意继续帮你。
村里的老支书分救灾物资的时候,明面上每个人都分一样多,可私下里,他会给那些家里困难、或者帮村里干过活的人多塞点东西。大家都觉得公平,那些得到好处的人也记着他的好,村里的事也越来越好办。老支书说:“明面上要公平,私下里要懂变通,这样才能服众。”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