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军的锻造坊里,火星飞溅得比往日更密集。铁匠们围着一座新砌的熔炉忙碌,炉膛里的火焰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周勃正拿着一把刚打好的骑枪比划,枪尖弧度比寻常款式更平缓,枪杆缠着细密的藤条——这是天策军锻造坊的老法子,能增强握持的稳定性。
“你看这配重,”周勃把骑枪递给天宇部的军械官李墨,“按韩将军说的,枪尾加重了半两,冲锋时不容易脱手。但枪尖的淬火方式,用的是你们工坊的‘水油双淬法’,硬度够,还不容易折。”
李墨接过骑枪,掂量了一下,又试着往假人身上刺了刺,枪尖穿透藤甲的阻力明显比旧款小了些。他眼中闪过一丝认可:“确实顺手。你们齐地的锻造手艺注重‘巧劲’,我们关中更讲究‘刚硬’,这么一合,倒成了‘刚柔并济’。”
不远处,韩信部的工匠正和天宇部的学徒围着一张图纸争论。图纸上画的是改良后的骑兵铠甲,原本韩信部的铠甲侧重灵活性,肩甲和腰腹的甲片可以活动,但防御不足;天宇部的铠甲则是整块钢板锻造,防御虽强,却笨重得很。
“我觉得该在肩甲加活动链扣,”韩信部的老工匠王铁山指着图纸,“保留咱们的‘活甲’设计,但甲片用你们的‘百炼钢’,这样既能转得动,又挡得住箭。”
天宇部的铁匠张石摇头:“链扣处容易进风,冬天冻得人受不住。不如在甲片夹层塞羊毛,既保暖又不影响活动,就像咱们的步兵甲那样。”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周勃过来拍板:“各取一半!肩甲用活链扣,夹层塞羊毛,腰腹用整块钢甲护着,那里最容易被马槊捅到。”
图纸上的铠甲渐渐有了雏形:肩甲是活动的鳞甲,缀着羊毛边;胸甲是整块百炼钢,边缘却凿了透气孔;后背还加了个弧形护板,正好护住骑兵弯腰时的后腰——这是借鉴了天宇部阵地防御时的“弧形盾”设计。
锻造坊外的演武场,战术研讨正打得火热。天宇和韩信并立在高台上,看着下方的混合编队演练新战术。
前锋营的步兵列成密集的盾阵,这是天宇部最擅长的阵地防御,盾牌连成一片铁墙,稳稳挡住了“敌军”的第一波冲锋。就在“敌军”快要撞盾时,韩信部的骑兵突然从盾阵两侧冲出,马蹄卷起雪雾,骑枪平举,借着冲力撕开“敌军”的侧翼——这是典型的骑兵奔袭战术,但以往骑兵冲得太急,容易被对方的长矛捅落马,如今却借着盾阵的掩护,完美避开了正面锋芒。
“这招‘盾墙破袭’成了!”天宇指着场中,“步兵稳住阵脚,骑兵绕后包抄,正好把咱们的阵地防御和你们的骑兵奔袭捏在了一起。”
韩信点头,目光落在另一处。那里,天策军的弩兵正站在骑兵身后,趁着骑兵冲锋的间隙架设弩机,对着“敌军”的后排射箭。这是把天宇部的远程压制和骑兵的机动性结合起来,弩兵不用再固定在阵地上,跟着骑兵的节奏灵活转移。
“但还不够。”韩信指着演练中的破绽,“刚才骑兵绕后时,盾阵打开的缺口太大,差点被‘敌军’反冲。得让步兵和骑兵练个暗号,盾阵什么时候开、开多大,骑兵什么时候冲、冲多远,都得卡准时机。”
天宇立刻让人取来纸笔,两人头碰头琢磨起来。最后定下用“旗语”配合“号角”:步兵举红旗表示“开缺口”,骑兵看到红旗就准备冲锋;号角吹“三短一长”,表示缺口即将关闭,骑兵必须在号角结束前冲回盾阵掩护范围。
下午的演练果然顺畅了许多。当红旗升起,盾阵像城门一样精准地打开丈余宽的缺口,韩信部的骑兵如离弦之箭冲出,绕到“敌军”后侧时,天宇部的弩兵正好完成架设,箭矢如雨般落在“敌军”阵中,为骑兵扫清障碍。骑兵折返时,盾阵的缺口刚好合上,将追来的“敌军”挡在外面。
“这战术叫‘闸门破袭’如何?”天宇笑着问韩信,“盾阵是闸门,骑兵是利箭,开合之间就能撕开防线。”
韩信击掌:“好名字!既守得住,又冲得出。”
傍晚的军械验收会上,改良后的装备一一亮相。除了骑枪和铠甲,还有能折叠的“盾矛”——平时是步兵的盾牌,展开后能当长矛用,方便骑兵携带;以及“连发弩”,在韩信部原有弩机的基础上,加了天宇部的弹仓设计,一次能装五支箭,射速快了一倍。
“试试这个!”周勃扛来一架“投石弩”,是用天宇部的投石机原理,结合韩信部的骑兵鞍具改造的,能架在马背上发射石弹,砸开对方的盾阵。
天宇让人牵来一匹战马,亲自试了试。投石弩固定在马鞍左侧,操作杆设计得很短,单手就能拉动,石弹射程虽不如大型投石机,却足够在冲锋时砸乱前排的盾阵。
“骑兵冲阵时先用这个破盾,再用骑枪收割,简直是天配。”天宇从马背上跳下来,拍了拍周勃的肩膀,“你们这手艺,快赶上关中最好的军械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秦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秦末龙旗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