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青檀树层层叠叠的枝叶,如同经过一层细腻的滤网,柔和地洒落在问渠斋的修复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温故手持一把柔软的毛刷,仔细清扫着刚抄写完毕的冷金笺。当他的指尖不经意间蹭过笺角精致的护本纹,触碰到那道久远的旧疤时,竹门处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铜铃声——那是新加坡分基地学员们特制的竹制风铃,铃舌中嵌着极小的琉璃片,在微风中漾出细碎璀璨的光芒。
这铃声,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问候,带着异国的气息,却又如此熟悉。
"陈宇亲自送东西来了。"沈砚辞提着一个沉甸甸的樟木礼盒,步履从容地走进来。他袖口上的并蒂梅刺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小臂上的旧疤被衣袖遮掩了大半,只有在抬臂时才隐约可见。他小心翼翼地将礼盒放在石桌上,刻意避开了温故晾着的笺纸,"说是海外分基地集齐了七门非遗工艺,合做了一件'传承礼',特意嘱咐要咱们一起打开。"
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谊。
樟木盒缓缓打开的瞬间,一缕淡淡的沉香味弥漫开来——那是当年修复密语账本时用过的防虫香。盒中央静静地躺着一件琉璃镇纸,通体莹白如玉,内里嵌着金箔勾勒的护本纹,纹路间还巧妙地藏着极小的双梅榫图案,正是温故与沈砚辞戒指上的纹样。"这是华裔学员带来的琉璃匠人制作的,"陈宇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手里举着平板电脑,"金箔是安吉竹艺师傅精心炼制的,琉璃料里还掺了泾县宣纸的纸浆灰,七种工艺融汇在一起,就像咱们的传承——根脉相连,永不分离。"
温故指尖轻轻抚过琉璃表面,冰凉的触感中隐约藏着细微的肌理,那是纸浆灰留下的独特痕迹,像极了冷金笺的质感。"还记得咱们第一次修复唐代琉璃镜的情景吗?"他转头看向沈砚辞,眼底泛起温暖的笑意,"你为了补上那块琉璃缺口,跟着老匠人学了半个月,手上被琉璃碴划出的小疤至今还在。"沈砚辞温柔地握住他的手,竹制的戒指轻轻蹭过对方掌心的旧疤,指尖点在琉璃镇纸的护本纹中心:"那时你说'琉璃易碎,心守则坚',现在看来,这句话倒成了咱们的注脚。"
那些岁月的印记,如今都化作了最珍贵的回忆。
"温老师!沈老师!"清脆的童声突然响起,打断了两人低声的回忆。陈念举着一块精心制作的竹制铭牌跑进来,铭牌上刻着"温沈念 共守艺",边缘还用金箔笔细心地补上了一朵小小的腊梅花,"赵伯说这是'三代铭牌',要挂在青檀树上!"孩子兴奋地跑到庭院中央的双生苗旁,那棵青檀树已长到两人高,枝干相依相偎,护苗架上的双梅榫被岁月磨砺得温润光滑,架上还挂着当年林小满制作的"传承叶签"。
这孩子,让我们的传承有了更深的含义。
夕阳西斜,金色的余晖洒满问渠斋的庭院,此时已聚满了人。张爷爷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那台经过三次修复的老座钟,钟摆"滴答"的声音与风铃的轻响和谐共鸣;老周端来刚熬好的腊梅粥,碗碟都是竹制的,上面印着三代人的护本纹手迹;林小满带着修复学校的学员们,举着刚完成的"非遗长卷"——以冷金笺为底,竹丝为骨,琉璃粉为彩,画着问渠斋从旧貌到新颜的变迁,卷首是温爷爷与沈父的肖像,卷尾则是温故、沈砚辞与陈念的剪影。
挂铭牌的仪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郑重与庄严。沈砚辞搬来竹梯,温故站在梯下稳稳地扶着,陈念高举着铭牌,三人合力将其系在双生苗最粗壮的枝桠上。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将铭牌上的字迹清晰地映在地面上,与琉璃镇纸的光影交叠在一起,宛如一朵盛开的并蒂梅。"当年你爷爷种这棵老腊梅时,我就在旁边看着,"张爷爷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温润与感慨,"现在看你们种青檀、教徒弟、带孩子,才真正懂得'烬中炽焰'不是某个人的光,而是一辈辈传下去的温暖。"
这份温暖,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始终不曾冷却。
夜幕降临,学员们陆续散去,庭院里只剩下家人的身影。温故与沈砚辞并肩坐在石凳上,陈念趴在两人中间,捧着那本《传艺合记》翻到最后一页。"该写今天的事了,"孩子仰起头,把竹笔塞进温故手里,"要写'琉璃镇纸归心,青檀挂名,三代共守'。"温故笑着点头,沈砚辞从旁轻轻扶着他的手,两人的笔迹在冷金笺上交叠,旁边画着三个人手牵手的剪影,手腕上都画着道浅浅的疤痕。
这一笔一划,记录的不只是今天,更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陈念睡熟后,两人捧着琉璃镇纸走进修复室。沈砚辞点燃一盏竹制油灯,灯光透过琉璃,将护本纹的影子清晰地投在墙上,与挂满墙面的修复流程图连成一片。"当年爷爷们写日记时,大概没想过传承会走这么远吧?"温故靠在沈砚辞肩上,闻着他身上淡淡的墨香,"新加坡的琉璃,安吉的竹,泾县的纸,最后都汇聚在这问渠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琉璃碎金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琉璃碎金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