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营的帐篷也迅速支起,秦太医派遣的得力弟子带队,立刻开始工作。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应对战斗伤亡,而是防治将士们因水土不服和寒冷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冻伤。很快,就有不少因接触冰冷海水或寒风而手指耳朵红肿的士兵前来求助,医官们用带来的草药膏和保暖措施细心处理,效果显着。
张昭、王泓等学子亦随行。他们的任务更为繁重:绘制详细的海岸线与地形图;记录物产气候;学习简单的阿伊努词汇(通过通译和少量归化倭人);更重要的是,协助钟会制定与阿伊努人的贸易细则和管理流程。
王泓对着冰冷的砚台哈着气,艰难地记录着木材的种类和估算储量,苦笑道:“文远,不想我辈寒窗苦读,竟至此冰天雪地来做这商贾吏员之事。”
张昭却神情专注地测量着海湾水深和泊位,闻言抬头:“王兄,此言差矣。通商惠工,亦乃圣王之政。在此地以布帛换毛皮,稳定北疆,其功岂逊于朝堂论道?此正是我辈学以致用,践行‘经世致用’之时。且看此地风貌人文,绝非书中可得。”他的话中带着一种开拓者的兴奋。
***
堡垒建设的同时,钟会派出的多支小型队伍开始行动。
一支由熟悉山林的“协从营”倭人(经严格甄别)和汉军斥候组成的小队,携带少量作为样品的铁刀、布匹和盐块,深入内陆,谨慎地寻找阿伊努人的聚落。
另一支则由数艘艨艟组成,沿海岸线巡航,一方面清除可能藏匿的倭人残部小船,另一方面向遇到的阿伊努人渔船展示友好姿态,赠送小礼物,引导他们前往正在建设中的“北海堡”进行贸易。
最初的接触充满了警惕与不确定性。阿伊努人对于这支突然出现、与倭人截然不同的强大力量感到恐惧和疑惑。但当汉军使者通过手势和通译(少数懂得零星倭语或汉语的虾夷贸易者)耐心解释,并出示闪亮的铁器、柔软的布匹和雪白的盐巴时,巨大的吸引力开始压倒恐惧。
尤其当一名阿伊努猎人不慎被熊所伤,奄奄一息地被同伴抬到堡垒附近求助时,汉军医官全力施救,清洗伤口,缝合敷药,最终保住了其性命。此事迅速在附近的阿伊努部落中传开,汉人拥有“起死回生之神术”的消息不胫而走,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钟会抓住时机,正式宣布“北海堡”开市。他制定了相对公平的贸易规则:一把品质良好的铁斧可换若干张上等貂皮或鹿皮,一匹麻布可换数筐干鲍鱼或海带,一袋盐巴的价值更是远超想象。并且,汉军严守纪律,绝不强买强卖,更不欺凌妇孺。
贸易站前迅速热闹起来。阿伊努人划着独木舟,或背着背篓,从四面八方赶来,用他们积攒的毛皮、干货、药材、甚至向导服务,换取那些他们梦寐以求的金属工具和生活物资。北海堡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小型集市。
钟会甚至从中发现了几个略通倭语或对汉文化感兴趣的阿伊努年轻人,给予其较好待遇,让其协助沟通和管理,并暗示未来或可有机会学习更多汉字汉话,成为部落与汉军之间的桥梁。这正是“开科取士”理念在最边缘之地的萌芽实践。
***
与此同时,对于倭人残部的清剿也从未放松。汉军明确告知所有接触到的阿伊努部落:提供倭人残部踪迹者,重赏!窝藏或勾结者,与倭同罪!
此策效果极佳。原本就与倭人有仇怨的阿伊努部落,纷纷主动报告他们所知的倭人藏匿点,甚至愿意带路。
李锐营便多次执行此类清剿任务。在阿伊努向导的带领下,他们精准地找到了一些逃入北海道深山、试图建立据点或与部分敌对阿伊努小部落勾结的倭人残兵。战斗规模不大,但极为激烈残酷。失去退路、陷入绝望的倭人往往死战到底。
在一处山谷密林中,李锐小队围攻最后十余名负隅顽抗的倭人。赵小乙在搏杀中被一个装死的倭人伤了大腿,鲜血直流,幸得同袍及时斩杀敌人才幸免于难。他被抬回北海堡医营时,看着那些忙碌的医官和崭新的医疗设施,喃喃道:“幸亏...幸亏有这地方...”
一个月期限将至时,钟会的经略已取得显着成效。“北海堡”已成为虾夷地南端名副其实的贸易与军事枢纽。超过十几个大小阿伊努部落与汉军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甚至有几个较小的部落首领表达了归附之意,愿意接受汉朝的封号(哪怕是名义上的)。倭人残部在阿伊努人的协助下被清剿大半,难以形成气候。
***
一个月后,魏延率部分主力乘船抵达北海堡视察。但见堡垒森然,港内舟船往来,堡外集市井然,各族面孔穿梭其间,虽语言不通,却多以手势交易,气氛竟显平和。医营内,不仅有汉军将士,亦有若干阿伊努人前来求治,秦太医的弟子们皆一视同仁。
钟会详细汇报了一月来的成果,重点强调了贸易与医疗策略的成功,以及阿伊努人与倭人之间的深刻矛盾如何被汉军利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