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博士恩典!”巨大的惊喜如同暖流瞬间冲散了董小禾心头的阴霾,他激动地站起身,朝着尹赏深深一揖到底,声音都有些发颤。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门,似乎正在这个寒门少年面前,悄然开启了一道缝隙。
窗外寒风依旧凛冽,卷着雪粒子扑打着窗棂。藏书阁内,炭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墨香与书香氤氲交融,温暖而沉静。少年重新坐下,深吸一口气,再次凝神于笔下的素帛,稚嫩却无比认真的字迹,如同初生的幼苗,顽强地在这知识的沃土中伸展。一墙之隔,律学讲堂内,杜恕引经据典剖析新颁《蜀科》的声音铿锵有力;算学讲堂里,学子们为一道复杂的田亩赋税计算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更远处的武学教场上,隐隐传来兵刃交击与操练的呼喝声,那是蜀汉为培养新一代文武全才所做的努力。
长安太学,这座饱经战火洗礼后浴火重生的知识殿堂,在蜀汉政权的倾力扶持下,正如同严冬里一座不灭的灯塔。它艰难地汇聚着来自蜀地、关中乃至陇右的涓涓学流。战争的封锁,物资的极度匮乏,都未能扼杀这里顽强滋长的生机。董小禾们,这些出身微寒却渴望向上的关中少年,正是这生机中最坚韧的部分,是蜀汉试图在关中扎下文化之根、实现真正融合的希望所在。他们此刻的笔尖,誊写的是农书,亦是这个新生政权试图扎根于这片古老土地的决心。
然而,知识的殿堂并非总是净土,融合的道路上也必然布满荆棘与暗礁。就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太学一隅,一股源于地域隔阂、身份差异和旧有优越感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即将掀起一场震撼整个学府乃至惊动成都未央宫的波澜。
太学的“崇文馆”是供学子们住宿的斋舍区,由几排相对朴素的青砖瓦房围成几个大小不一的院落。与藏书阁的暖意和讲堂的庄重不同,这里的气氛因地域出身而隐隐分成无形的阵营。来自蜀中、受朝廷直接选拔或地方推荐的学子,大多聚居在东院,他们讲着略带绵软口音的官话,衣着相对统一整洁,言行间带着一种新政权的朝气和隐隐的优越感。而西院,则住满了关中本地学子,其中既有像董小禾这样通过特殊渠道入学的寒门子弟,更多的则是原魏国治下、家族在本地颇有根基的士族子弟。这些关中士族子弟,是太学重建后重点吸纳的对象,朝廷希冀通过他们影响地方、收拢人心。他们穿着质地明显更好的锦缎或细麻襕衫,言谈举止带着一种世家子弟固有的矜持,口音是地道的关陇腔调。尽管身处蜀汉治下,他们对旧朝的怀念和对新政权若即若离的观望,如同无形的隔膜,将他们与东院的蜀中学子,甚至与西院中的寒门同窗,清晰地分隔开来。
董小禾住在西院最角落一间狭小的斋舍里,同屋的另外三人,两个是和他境况相仿的寒门子弟,沉默寡言,每日除了去讲堂听课、完成抄录任务,便是埋头苦读,以期改变命运。另一个,则是扶风杨氏的旁支子弟,杨骏。杨骏年约十七八,身材在同龄人中算得上高大,面容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白皙和一丝被骄纵惯了的桀骜。他平素对董小禾等几个寒门同窗视若无睹,偶尔目光扫过,也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仿佛他们是这洁净斋舍里碍眼的尘埃。他常与同是关中士族出身的几个学子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话题总绕不开昔年魏武(曹操)的雄才大略、魏文(曹丕)的煌煌文治,以及对如今“蜀寇窃据关中”的隐晦不满。董小禾他们,只能在这些充满优越感的议论声中,小心翼翼地缩在自己的床铺角落。
冲突的种子,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午后悄然埋下。
律学讲堂刚散,董小禾抱着几卷需要归还藏书阁的竹简,低着头匆匆走在连接讲堂与斋舍的露天回廊里。风雪甚急,吹得他几乎睁不开眼。回廊拐角处,杨骏正与几个相熟的士族子弟谈笑着走来,声音洪亮,旁若无人。为首的一个名叫韦昌,乃京兆韦氏子弟,身形魁梧,是杨骏这群人的“头领”。董小禾避之不及,怀中的竹简又颇为沉重,一个趔趄,最上面的一卷竹简滑脱,“啪”地一声掉在湿冷的石地上,好巧不巧,正滚到韦昌锃亮的皮靴前。
空气瞬间凝固。
韦昌停下脚步,低头看了看脚边的竹简,又抬眼看了看一脸惶恐、正慌忙弯腰去捡的董小禾,嘴角慢慢勾起一抹刻薄的弧度。
“啧,”他慢悠悠地开口,带着浓重的京兆口音,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风雪,“这不是我们西院那位‘农学大家’董小禾么?抱着圣贤书,走路都不带眼睛?”他故意将“农学大家”四个字咬得很重,引来身后杨骏等人一阵心领神会的嗤笑。在他们眼中,董小禾这种靠着抄农书混进太学的泥腿子,根本不配与他们这些读圣贤经典的士族子弟同处一室。
董小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手忙脚乱地捡起竹简,紧紧抱在怀里,低着头连声道歉:“对不住,韦兄,对不住!风雪太大,一时没拿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