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虎踞接天开,铁骑横戈卷地来。
子龙血战城头立,丞相谋深帐内裁。
羌骑奇出惊敌胆,降卒归心固汉台。
血沃关河终不负,旌旗指日定尘埃。
“报——!”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被引入,“禀丞相!武关急报!”
诸葛亮接过帛书,是驻守武关的吴懿所发。信中提到荆州方向的魏军(曹魏荆州刺史胡质部)有异动迹象,似有兵马向武关方向集结试探。同时,东吴驻守荆州的陆逊部亦有使者秘密联络,探询蜀汉在关中虚实及下一步动向,隐有询问是否履行盟约、东西并举之意。
“胡质……陆逊……”诸葛亮目光深邃,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南线武关,是防备曹魏从南阳盆地(荆州北部)突入关中的门户,亦是连接东吴的纽带,不容有失。而东吴的态度,更是牵制曹魏的关键。
“传令吴懿,”诸葛亮迅速决断,“增兵两千予他,务必死守武关,不得出关野战!多布疑兵,广设旌旗,示敌以强!另,陛下已许我以他的名义,修国书与东吴,重申盟约,言明我据潼关、扼蒲坂,长安已固,邀其共击曹魏。可明言,若东吴出兵合肥或襄阳,牵制曹魏东线兵力,则待关中稳固后,我大汉必倾力助其夺取淮南!国书由太子刘璿副署,派能言之士,携长安府库所获曹魏珍宝十车,速往建业!”
“诺!”主簿飞速记录。
处理完军务外交,诸葛亮的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他转向一直侍立旁听的魏延:“文长,城中韦、杜等大族,近日动向如何?”
魏延脸上闪过一丝冷厉:“杜畿之子杜恕,倒是识相,主动献粮三千石,其族中子侄亦有数人愿入府衙听用。末将依丞相前议,擢杜恕为长安京兆尹属官,以示安抚。然那韦氏……”他冷哼一声,“韦端之侄韦康,表面恭顺,暗地里却与其族中私兵头目密会频频,更有家仆趁夜欲混出城去,被巡城将士拿获,搜出密信一封,虽用隐语,然其心可诛!信中提及‘洛阳’、‘里应外合’等语!”
帐内气氛瞬间一凝。关中士族,尤其是韦氏这样的累世高门,是曹魏统治关中的根基,其态度直接关系到长安乃至整个关中的稳定。
诸葛亮眼中寒光一闪而逝,随即恢复平静,语气却冰冷如霜:“证据确凿?”
“人赃并获!”魏延斩钉截铁。
“好一个‘里应外合’。”诸葛亮的声音听不出喜怒,“韦氏累世高门,竟如此不识时务。既如此,也不必留情。着即查抄韦康及其直系一脉于长安之产业、田宅、浮财,尽数充公!韦康本人及参与密谋之私兵头目,枭首示众,悬首城门三日!其余韦氏旁支族人,无论知情与否,即刻强制迁往汉中,交由李严看管安置!其田产,分予军屯及无地流民!”雷霆手段,毫不容情!这既是震慑,也是向其他观望的士族表明态度——顺昌逆亡!
“诺!”魏延眼中凶光毕露,领命欲行。
“且慢。”诸葛亮叫住他,语气稍缓,“处置韦氏,乃不得已之霹雳手段。然对杜氏等合作者,当厚待之。可放出风声,陛下欲于长安设‘招贤馆’,凡关中才俊,无论出身,愿为大汉效力者,量才录用。另,前番俘获的夏侯楙等曹魏宗室将领,择其一二伤重或位卑者,赐药疗伤,赠予盘缠,放归洛阳。”
魏延一愣:“放归?岂非纵虎归山?”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深邃:“非也。此乃攻心之策。夏侯楙无能之辈,放归无损大局。然其归去,必言长安之固、我军之威、丞相待俘之仁,更可传递一讯——我大汉志在关中自守,无意即刻东出洛阳。此讯传入曹叡耳中,或可稍缓其倾国来攻之心,亦可令洛阳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之争,更为激烈。”他顿了顿,声音转冷,“至于猛虎……司马懿已在潼关,何须再纵?”
魏延恍然,随即又上前一步,拱手沉声道:“丞相,还有一事。关于那两千六百余魏军降卒。经长安守城血战,其家眷亦已接回团聚。此辈在城头,确有死战不退者,与袍泽无异。然其终究曾为魏军,若聚于一处,恐生隐患。末将以为,当趁其感激归心、锐气未消之际,将其彻底打散,分编入我各营精锐之中!一则,以老卒带新,同吃同住,消其隔阂;二则,分而化之,使其难生异心;三则,可补我军连日血战之兵员损耗!请丞相定夺!”
帐内众将目光顿时聚焦于魏延。此议大胆而务实,关乎军心稳定。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魏延此议,深合其“攻心为上,化敌为用”之策。他略一沉吟,便果断道:“文长所虑周全!准!着即由你亲自督办此事。凡血战中表现忠勇、无劣迹之降卒,皆可甄别选用。打散编入各营时,务必言明:既入我军,即为汉卒!赏罚同例,功过分明!若有再立新功者,擢升不避其出身!若有异心者,军法无情,绝不姑息!其家眷,按流民例,安置于长安周边屯田区,使其无后顾之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