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之本?吏治!吏治必须革新!严考课,明黜陟,汰冗官,提效率!冗官蠹吏,如国之疽疮……律法需严明公正,更要便民!以劳役替代无谓之肉刑,既惩其过,亦利其国……驿站!驿传系统必须整顿提速!军政文书,瞬息万变,岂可因驿马疲敝而延误?当如血脉,畅通无阻!” 这些关于行政效率、法制建设、基础保障的模糊认识,源于对后世庞大国家机器运转的零星了解,此刻正艰难地转化为符合当下现实的具体条文。
“科技之力?火药,如前所述,当为国之重器,秘而不宣,仅限开矿守城……曲辕犁!此物结构清晰,省力非常!虽仍需畜力,但一牛可当二牛之用!若能推广,蜀中粮产或可大增!阻力?或许来自习惯旧犁的农人……需以利导之……雕版印刷!此乃利器!当先印公文邸报,统一政令,使朝野通达;再印《区种法》等实用农书,广传耕作之术,增益民生。然儒家经典、史籍子集,暂不可碰!思想之堤,不可轻启……” 对技术扩散的警惕和实用为先的原则,如同本能般刻在骨子里,成为他小心翼翼划下的红线。
“人才!实用之才!治国岂能只靠皓首穷经之辈?需懂农政、精律法、通百工之奇才!此方为国之基石!当不拘一格,广开才路!魏国、吴国,乃至西域、南中,凡有奇技异能者,不惜重金,厚礼延聘!千金买马骨,所求者,真龙也!” 人才为第一资源,这个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颠扑不破。
“医道!相父之病体……还有军中将士折损……皆因医道不昌!必须建立医官之制,自宫廷至军旅,层层设署!广集验方,编撰成书,颁行天下!于各州郡广设惠民药局,施药救民……爷爷的那个秘方!对,就是它!‘人参二两,黄芪三两,白术、茯苓各一两五钱……以文火慢煎三时辰’……此方,此刻便是最珍贵的救命稻草!” 想到相父咳血的画面,刘禅握笔的手再次收紧。
“屯田!汉中膏腴之地,南中待垦之野,皆国之仓廪!当大兴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引水灌溉!都江堰便是明证!水利兴,则粮仓实;粮仓实,则军心稳,民心安!” 农业是立国之本,水利是命脉所系,这些道理早已不言自明。
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记忆、情感、责任和知识体系,在这狭小、昏暗、几乎令人窒息的静室里,如同两股狂暴的洪流,激烈地碰撞、撕扯、融合、最终艰难地重塑!每一次碰撞,都带来灵魂撕裂般的剧痛;每一次融合,又伴随着豁然开朗的狂喜与更深沉的忧虑。那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不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变成了能决定个人生死、国家存亡的、沉甸甸的现实砝码。他必须像最精明的商人,又像最谨慎的匠人,在浩如烟海的碎片中,小心翼翼地挑选、甄别、打磨、转化,将那些过于超前、惊世骇俗的想法,披上这个时代能理解、能接受的外衣,赋予它们在这个古老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可能性。
怎么劝住相父?这个核心问题,如同横亘在面前、高耸入云的秦岭,每一次思考都让他倍感艰难,甚至绝望。相父诸葛亮的意志,如同秦岭的岩石,坚不可摧,难以撼动!仅仅依靠感情?仅仅表达对他身体的担忧?绝对无法改变他那颗早已与“兴复汉室”融为一体、甘愿为之燃烧至烬的心!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融入了灵魂的信仰和执念。
“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宏伟的蓝图!”刘禅对着冰冷的空气低语,声音沙哑而坚定。“一个能让他看到比北伐更有希望、能积蓄更强大力量的方案!一个能说服他‘暂缓北伐’,转向‘积蓄国力’的、无可辩驳的国策!”这蓝图不仅要能打动相父那颗睿智而固执的心,更要能经得起蒋琬的稳重审视、费祎的精细盘算、董允的耿直诘问,甚至……要能在蜀汉目前这贫瘠、疲惫、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无数的思绪在脑海中喷涌,如同沸腾的岩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像最高明的弈者,推演着每一步棋的后果。每一个想法诞生,他立刻转换身份,站在相父诸葛亮的角度去审视:这能打动那颗看透世事、洞悉人心的心吗?能经得起那些老成谋国者的反复质询吗?现有的国力、民力、人才,能支撑起这个构想吗?会不会过于理想化,成为空中楼阁?会不会引发新的动荡和矛盾?
“富国?通商!蜀锦是天下的宝贝,必须变成赚钱的利器,不能只是普通货物……”他反复推敲着垄断对外贸易的细节,用“期货”锁定利润的可行性,计算着可能的风险和应对之策。南中商路的重开,伴随着盐铁控制、归化融合的复杂操作,每一步都可能触及当地豪强和夷人首领的利益,如何平衡?朱提银矿的火药爆破开采,效率的提升令人振奋,但火药的配方、使用、保管,必须建立最严密的制度,由最忠诚可靠之人掌控,稍有差池,便是滔天大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