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洋踏入“篾里镇”的竹制寨门时,脚下的竹篾地垫突然发出“咔嚓”的脆响,裂开一道缝。这地垫是用三年生的楠竹篾编织的,本该柔韧结实,此刻却脆得像饼干。寨门门楣上悬挂的“巧夺天工”匾额,“巧”字的最后一捺被虫蛀得只剩半截,“夺”字的大写成了“寸”,“天”字的横画歪歪扭扭,“工”字的竖画弯成了折线——整个匾额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像是用劣质竹篾胡乱扎成的。
“检测到异常触感信号扰动。”宋悦薇的声音带着细微的卡顿,像是隔着磨砂玻璃说话,“镇内‘材质感知指数’暴跌至26%,‘工艺精度’下降91%。简单说,这里的人正在失去对物体质感的判断,竹篾的柔韧被当成脆硬,精细的编织被当成粗糙,就像……用戴着手套的手摸丝绸,什么都感觉不到。”
她的全息影像悬浮在寨门顶端,投影出的材质分析图谱上,代表“竹篾柔韧度”“编织密度”“触感细腻度”的翠绿色光带正在被灰色的“脆篾雾”侵蚀、崩裂。“过去72小时,发生737起‘触感错位事件’:编竹器六十年的‘竹隐轩’老匠人篾伯,把三年生的楠竹当成一年生的,编出来的竹篮一碰就散架,他还摸着竹篾说‘够韧’;做竹雕的‘刻青坊’师傅,把坚硬的竹根当成朽木,雕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说‘这样才有艺术感’;甚至镇镇之宝——明代竹艺大师编制的‘千丝篾’,由三千六百根细如发丝的竹篾编成,能承受百斤重量,此刻正以每小时24根的速度崩断,有人把它撕下来当柴烧,说‘引火挺快’。”
赵虎穿着镇里篾匠的蓝布短褂,手里举着个金属探测器,探头对着一家竹编铺。铺子里的竹席编得稀稀拉拉,竹篾粗得像手指,边缘还带着毛刺,老板却拿着样品吆喝“精细竹席,睡上去赛神仙”,几个顾客摸着扎手的竹席,点头说“真舒服”。探测器屏幕上的绿色波形变成破碎的白点,发出急促的警报:“竹篾的‘纤维断裂强度’仅为标准值的17%,但顾客的‘触感舒适度’读数却异常偏高——他们的皮肤感知被扭曲了,把刺痛当成了顺滑。”
他用镊子夹起一根竹篾,放在显微镜下:“这是‘脆篾雾’的结晶颗粒,和‘败味雾’‘错言丝’同属熵组织的破坏因子,但作用机制不同。它能破坏皮肤的触觉神经末梢,同时干扰大脑的触感中枢,让人产生‘触感幻觉’。更可怕的是,它会直接改变竹材的物理性质,让柔韧的变脆硬,光滑的变粗糙——而且这种改变有‘工艺针对性’,工艺越精湛的竹器,被破坏得越彻底。”
苏清颜在镇中心的“忆触感”老竹屋前,围着一个竹制蒸笼忙碌。蒸笼里蒸的不是食物,而是她用记忆面包碎屑混合竹露调成的“忆触浆”。几个被触感错位困扰的老人用手指蘸了浆水,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我刚才摸的……好像确实不对……”一个老爷爷捻着手指,“这浆水的滑腻感,让我想起年轻时编的头一个竹篮,竹篾在手里的感觉,是那个劲儿……”
“这是‘触感记忆锚点’。”苏清颜掀开蒸笼,蒸汽里浮现出模糊的画面——一个老竹屋,篾匠们坐在竹席上,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间,竹丝碰撞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脆篾雾能破坏当下的触感,但深埋在记忆里的‘原始触感体验’(比如第一次编竹器的手感、触摸心爱竹品的温度)很难被彻底清除。我的记忆面包能暂时激活这些记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触感出了问题。”她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你看,篾里镇以前不是这样的。篾伯的父亲,当年为了编一张‘云纹席’,光是挑选竹材就用了三个月,每根竹篾都要在手里摩挲百遍,直到摸出最合适的弧度。”
刘子洋走进“竹隐轩”时,篾伯正拿着一根脆得像饼干的竹篾在编竹筐,竹篾断了一根又一根,他却不停手,嘴里念叨“快好了,这筐肯定结实”。墙角堆着的上好楠竹被当成废料,上面还留着被虫蛀的洞眼,篾伯却拿起一根,说“这根够好”。最让人心疼的是屋梁上悬挂的“百竹谱”,里面记载着214种竹子的特性和32种编织技法,此刻纸页正在卷曲、发黄,上面的图谱被虫蛀得只剩模糊的轮廓。
“篾伯,您编的竹筐……”刘子洋指着地上散架的半成品。
篾伯抬头,眼神浑浊:“怎么了?挺结实的啊。现在的人就喜欢这种‘粗犷风’,太精细的没人要。”他拿起一根带毛刺的竹篾,往自己胳膊上划了一下,留下一道红痕,却咧着嘴说“不疼,这竹篾够光滑”。
“光滑?”刘子洋拿起那根竹篾,指尖被毛刺扎得生疼,竹篾的纤维已经脆得像玻璃,“这竹篾已经朽了,您的手感觉不到吗?”
“你懂什么!”篾伯突然激动起来,把竹筐往地上一摔,“这叫创新!老一套编法费时间,现在讲究的是快!能卖钱的就是好竹器,管它结不结实!”他的话里,透着“脆篾者”的论调——和“败味者”的“味道无用论”、“乱语者”的“语言无用论”如出一辙,都是在否定传统工艺的价值,用“效率至上”的幌子推行粗制滥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明微光:刘子洋的守夜之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文明微光:刘子洋的守夜之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