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洋站在“旧书巷”青石板路的入口时,裤脚还沾着昨夜暴雨的泥点。巷口那盏民国时期的煤油灯仿制品正在闪烁,玻璃罩上的雨痕折射出破碎的光斑,像被揉皱的时间碎片。他抬起手,指尖离灯柱还有三厘米时,一股细微的震颤顺着空气传来——不是机械故障的嗡鸣,而是某种更粘稠的、仿佛糖浆凝固的滞涩感。
“检测到异常时间流扰动。”耳边传来宋悦薇的声音,不是通过耳机,而是直接在耳蜗里形成的声波振动。她的全息投影在灯柱顶端闪烁了一下,像一片被风吹动的电子箔片,“坐标北纬31°54',东经118°48',旧书巷区域的‘时间粘度指数’超出基准值217%。简单说,这里的一秒钟,正在被拉长,像被反复折叠的宣纸。”
刘子洋弯腰捡起脚边一张被雨水泡烂的报纸。头版标题是《本市古籍修复展明日开幕》,日期栏印着“2025年7月23日”——也就是昨天。但纸张边缘的氧化程度却像存放了十年,纤维脆得一碰就碎。他用指腹捻起一角,纸屑在指间化作灰黑色的粉末,带着一股陈旧的霉味,像是从某个尘封的书柜深处挖出来的。
“不止是物理时间。”赵虎的声音从巷尾传来,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里举着一个巴掌大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着紊乱的绿色波纹,“巷内17家旧书店,有12家出现记忆偏差。第三家‘墨香斋’的老板王老头,坚持说今天是2015年,还问我是不是来买当年的畅销书《时间简史》;第七家‘故纸堆’的老板娘,把上周收来的清代刻本当成废纸,正用它们引炉子,说‘这些破纸烧起来还挺旺’。”
刘子洋走进巷内最深的那家“光阴阁”。木门上的铜环挂着一把黄铜锁,锁身刻着“民国二十三年制”,但锁芯却是现代电子锁的结构,两种时代特征在金属表面形成诡异的重叠。他推开门,风铃没响——不是坏了,而是声音传播的速度被放慢了,叮铃的脆响变成了沉闷的嗡鸣,像隔着厚厚的棉花听铃铛。
店内的景象更令人心惊。顶天立地的书架上,书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一本1980年版的《鲁迅全集》,书页在快速泛黄、卷曲,书脊上的烫金文字“鲁迅全集”正逐渐褪成“迅集”,最后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迅”字;旁边一本2010年出版的《古籍修复技艺》,封面上的“修复”二字正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抹去,变成《古籍技艺》,然后是《古籍》,最后只剩下一片空白的深蓝色封面。
柜台后的老掌柜抬起头,他的眼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镜片上的反光却不是刘子洋的身影,而是一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正在整理书架的影像——那是二十年前的老掌柜自己。“要找什么书?”老掌柜的声音像是从生锈的铁管里挤出来的,每个字都拖着长长的尾音,“新到的……《……红……楼……梦……》……”
刘子洋的目光落在柜台角落的一个锦盒上。盒盖半开,露出里面一本线装书的书脊,题着《光阴札记》四个篆字。书页边缘泛着暗黄色,却没有丝毫脆化的迹象,反而透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不是纸做的,而是用某种凝固的时间本身铸成。当他的视线触及书页时,那些紊乱的绿色波纹在赵虎的仪器屏幕上突然平复了一秒钟,像狂风巨浪中短暂出现的平静水面。
“找到了。”宋悦薇的全息投影突然清晰起来,她指着锦盒里的书,“《光阴札记》,清代乾嘉年间学者顾炎武的手稿孤本,记录了当时各地的天文历法和时间观测数据。根据数据库记载,这本手稿在2010年就已遗失,现在却出现在这里。更异常的是——”她调出一组三维模型,“这本书的‘时间场强’是周围环境的300倍,像是一个时间锚点,但锚链正在被腐蚀。”
赵虎的仪器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屏幕上的绿色波纹变成了刺眼的红色,数值疯狂飙升。老掌柜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他手里的《红楼梦》正在快速分解,纸张化作细小的纸屑,在空中悬浮、旋转,却不落地——重力加速度也被改变了。
“熵组织的‘蚀时者’来了。”赵虎握紧腰间的合金短棍,棍身表面浮现出复杂的纹路,“仪器检测到高强度的‘时间侵蚀因子’,和三年前‘青瓷涧’事件、两年前‘忆旧镇’事件的能量特征吻合,但波动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强。”
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人影出现在店门口。他的脸隐藏在兜帽阴影里,手里把玩着一块怀表,表盖打开又合上,发出的“咔哒”声却和实际动作不同步——声音总是比动作慢半拍。“刘子洋,我们又见面了。”他的声音像是同时从过去和未来传来,带着重叠的回音,“或者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间线太乱,我也记不清了。”
刘子洋的右手按在腰间,那里藏着一枚青铜色的徽章,徽章上刻着复杂的纹路,是用“青瓷涧”遗址出土的古瓷片熔炼铸造的。当蚀时者的目光扫过徽章时,怀表的滴答声突然乱了节奏。“你在害怕?”刘子洋冷笑,“害怕这些承载着时间记忆的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明微光:刘子洋的守夜之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文明微光:刘子洋的守夜之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