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须早作决断。"
身旁风尘仆仆的青年沉声开口,正是其弟士壹。
"传令下去,即刻召回士武。全城 ** ,所有外族人等暂押监牢,敢有异动者格杀勿论。"
士燮眼中寒芒闪动,迅速下达军令。若在往日,这般铁血政令他未必敢下——城中异族近六万之众,汉人仅五六千,十比一的悬殊比例极易引发 ** 。然今日不同,城中平白多了三千余汉人青壮,使汉人总数增至万余。有此底气,纵使血洗全城异族也在所不惜。
"另发紧急征召令:凡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汉人男丁,即刻入伍待命。"
第二道军令接踵而至。
"遵命!"
士壹稍显犹疑,仍立即领命而去。
随着军令下达,整座州府瞬间进入战时状态:四门紧闭,街市肃清,成群南蛮异族被押往集中关押区。这般蛮横举措若在平日必遭激烈反抗,而今日这些异族却出奇地配合。
当刘耕行至长街,只见兵卒押解着一队队异族百姓穿行而过,整座城池笼罩在诡异而紧绷的氛围中。显然有大事发生。他虽心中疑惑,终究按捺住了打探的念头——麾下六千精锐虽不足以逐鹿天下,但保全身家性命却是绰绰有余。
他的这些农夫,都是关键时刻能替他挡刀送命的死士。
刘耕余光扫向身后,王一、王二寸步不离,距离不过两步,四周还散布着其他心腹农夫,确保他万无一失。
至于太守府的意图,他并不担忧。这些日子虽未深交,却也能感受到士燮并无加害之意,否则以他这失势皇子的处境,原主早该命丧黄泉了。
此刻他真正在意的,是士燮突然召见的缘由。
一个无权无势、遭皇室厌弃的皇子,还能有什么价值?大汉四百年基业,最不缺的就是刘姓宗亲。
尤其东汉光武中兴后,龙椅上换过多少支皇族血脉?他这所谓"大皇子"的名头,不过是空壳罢了。
揣着这份疑惑,他的身影已至太守府门前。
甫一入内,气氛便与往日迥异——本该文吏往来的府衙,竟处处可见持戈甲士。
待见到全副武装的士燮时,刘耕瞳孔微缩:"太守这是......?"
"殿下。"士燮毫不绕弯,"交州即将生乱,臣已在广州备好退路,请殿下即刻启程避险。"
按士燮预想,这落魄皇子听闻战乱将至,早该仓皇逃命。
可眼前的青年却蓦然蹙眉,沉默数息后抬眸:"太守此言何解?莫非南疆有变?"
那目光竟与沙场老将般沉静,反教士燮一怔,鬼使神差答道:"南蛮祝融氏纠集十五部叛乱,连破三县......"
————————
(士燮开口说话时,目光紧盯着刘耕,想看看这位秦王殿下刚才的沉默是不是因为没听明白。
然而结果与他预想的完全不同——这位殿下既没有惊慌,反而露出思索的神情。
事实上,刘耕确实在思考。
他大概明白了之前城中的异状是怎么回事。至于南蛮入侵,祝融部落联合十几个部落攻打大汉,也不是什么特别意外的事。大汉压制周边异族数百年,对方反扑一下也算正常。
即便他对三国历史知道得不多,也清楚这段时期虽然内部争斗激烈,但对外征战同样频繁。董卓镇服羌族,公孙瓒击退鲜卑,曹操平定乌桓,孙吴 ** 百越,就连刘备也曾收服南蛮。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三国混战尚未全面爆发,异族叛乱也算不上稀奇。
至于担忧?
说实话,他并不担心。除非对手是匈奴或鲜卑这种和大汉缠斗几百年的宿敌,他或许会谨慎些。但南蛮……他确实没放在眼里。
比起顾虑,他此刻想的是另一件事——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获取更大利益,同时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
眼下,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但黄金同样不可或缺,毕竟只有黄金才能建造兵营。
除此之外,他需要影响力,也需要自己的地盘。按照帝国时代的发展逻辑,地盘至关重要。虽然现在依托州府能保障安全,但发展也受到限制。如果能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地,情况会好得多。
而此刻,正是机会。
寻常时候,哪怕他想扩张,士燮这一关也不好过。任何时候,皇子私下培植势力都是大忌。他想暗中发展,就必须得到士燮的默许。
过去一直未能如愿,但如今时机已至,若成功不仅能获得士燮的默许,更能赢得其鼎力相助。
最关键的,他能一劳永逸地将交州变成自己的根基之地。
此时的士燮尚不知晓,刘耕的算盘已经打到了自己头上。
尽管对刘耕的反常有所疑虑,但他原本的谋划并未动摇。
「殿下,事不宜迟。明日一早,我便遣人护送您出城。」
这番话带着几分命令的意味。
面对士燮直白的言语,刘耕并不介意。他收敛眉头,神情郑重,目光坚定地直视士燮,朗声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流放交州,我靠帝国系统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流放交州,我靠帝国系统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