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头立着一位白袍银甲的将军,朗声道:
"前方可是子瑜先生?"
"末将赵云!"
"奉军师之命,特来迎接公子赴荆州!"
听到声音,诸葛川眼中掠过一抹讶异。
他早知今日会有荆州水师前来接应,却未料到领队之人竟是赵云。
久居江东、从未与赵云谋面的他,忍不住细细打量起这位常山白袍将军。
只见其人身高八尺,双目如星,面容俊朗,丝毫不逊于他见过的美周郎。
更独特的是,赵云不经意流露的气质中,既有儒将的优雅,又带着武将的英气,令人一见便心生亲近。
再配上那身白袍银甲……
诸葛川不禁暗叹:后世的那些年轻偶像,简直无法与之相比!
难怪长坂坡上,曹操不忍放箭,定要生擒赵云。
这般容貌,换作是他,恐怕也会手下留情!
忠义无双也就罢了,偏生还生得如此好看!
实在过分!
诸葛川自认猜透了曹操的心思。
然而,面对赵云的问候,他并未立即回应。
父子同堂,子从父命,不可越权。
否则,便是不孝。
因此,他静待父亲诸葛谨回应。
诸葛谨很快从方才的交谈中回过神来,连忙答道:“原来是子龙将军!”
“孔明也真是的,不过是接个顽童,竟劳烦将军亲自前来。”
“请稍候片刻,容我与犬子交代几句,便让他随将军启程。”
这位父亲在外人面前,从不轻易表露对孩子的骄傲,哪怕心中早已以子为荣。
赵云闻言,谦逊道:“子瑜先生不必客气!”
「时间充裕,稍候无妨。」
赵云摆手,目光却悄然落在诸葛谨身旁的十二岁少年身上——这位令主公刘备与军师诸葛亮皆挂念的诸葛川。
常人或许未曾察觉少年隐晦的注视,但赵云何等敏锐?只一眼,他便暗自赞叹:好个风姿卓然的少年郎!那眉宇间的自信与脱俗气度,竟恍若昔年新野初遇诸葛亮时的惊鸿一瞥。若非深知军师膝下无子,他几乎要疑心此子乃诸葛血脉。
更令赵云称许的是,少年眼底毫无纨绔浮华,唯见坚毅内韧。
「军师衣钵,或得其人。」他心念微动,默然转身走向船舷,将空间留给即将分别的父子。临行时一记眼神,亲兵亦悉数退散。
「常山赵云,名不虚传。」诸葛谨颔首。这细致周全的举动,他岂会不明?随即低声叮嘱爱子:「往后在刘皇叔帐下,需多向子龙请教。若能习得三分统兵之要,受用终身。」
诸葛川含笑应声,眸中映着江波粼粼。
不必多言,他自然会主动亲近赵云。
原因很简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赵云本就是二叔诸葛亮麾下的亲信将领。
这在后三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论是平定荆南四郡,还是庞统殒命落凤坡后诸葛亮驰援涪城,亦或是后来的南征北伐,赵云始终追随诸葛亮左右。
说赵云是诸葛亮的"**心腹大将"毫不为过。
对这样的人物,诸葛川巴不得多亲近些,怎会愚蠢到疏远?
更何况。
在他为刘备谋划的霸业蓝图中,赵云正是取代关羽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
"父亲教诲,孩儿谨记于心!"
"还请父亲转告母亲,往后孩儿不能侍奉膝前,望她珍重。"
说这话时,诸葛川眼前浮现出一位眼角带着细纹的平凡妇人。
那是他母亲霍氏。
这位南阳霍氏出身的女子,虽不像貂蝉、大小乔那般名留青史,却是诸葛川此生最感激的人。
也是此去荆州最觉亏欠的人。
为诸葛家族利益,他甘愿成为二叔的替身,对得起父亲;作为兄长,他保全了两个弟弟,无愧手足之情。
唯独对母亲......
诸葛川眼圈发烫。
游子远行,最牵肠挂肚的永远是母亲。而他留给霍氏的,只有日夜悬心和绵绵忧虑。
诸葛谨看着提及妻子就红了眼眶的长子,笑叹道:"傻孩子!"
“你身边还有我和两位兄长!”
“…这些话语…”
“我会替你告知…”
话音未落。
诸葛谨箭步上前,将诸葛川紧紧抱住。
身为父亲的威严,让诸葛谨无法倾吐过多柔情。
这一抱,胜过千言万语。
……
约莫半炷香后。
载着诸葛川的荆州战船调转航向,诸葛谨的身影渐行渐远。
直到完全看不见父亲,诸葛川才转向身旁沉默已久的赵云。
“让赵将军见笑了!”
“将军定会觉得我方才离别时太过儿女情长,少了男儿气概。”诸葛川苦笑道。
不料赵云神情郑重地摇头:
“公子此言差矣!”
“在下所见并非妇人之态,亦非优柔寡断,而是重情重义!”
“赵某戎马二十余载,见识过太多尔虞我诈。公子方才所为,反倒令人敬佩。”
“此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