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别驾荀彧,作为刘凤麾下首席文臣,上前进言道:"大王,和亲之策自高祖皇帝起已延续数百年。高祖时公主嫁与匈奴冒顿单于,惠帝时亦如此。文帝时期联姻老上单于,景帝时联姻军臣单于。武帝时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猎骄靡,元帝时王昭君入匈奴与呼韩邪单于结亲。如今乌桓主动求亲,不妨应允。若能借此安抚数十万乌桓部众,保北疆数十年太平,实为不世之功。"
刘凤聆听荀彧侃侃而谈,心中颇感失望。这位素有王佐之才的谋士,竟对这般屈辱之策表示赞同。君王面色如常,示意众臣继续进言。
燕国相郑玄继而奏道:"大王身为宗室藩王,不便与乌桓联姻。此事当奏请洛阳朝廷定夺。然陛下膝下仅万年公主年方十岁,未到婚配之龄。不若效法昭君旧例,遴选宫中适龄宫女赐婚乌桓王。"
荀彧、荀攸、蔡邕等文臣纷纷附议。武将们依军阵分离之制,皆默然不语。唯有左右军师贾诩、郭嘉未随众附和。贾诩察言观色,早已察觉君王听闻和亲之事后,面色始终阴沉。
曹操帐下的郭嘉之所以没有随众人一同附和,正是因为他深知主上的脾性。以他对曹操的了解,主公向来对和亲之事自有主见,从不轻易被人左右。
当乌桓使者提出和亲之议时,郭嘉冷眼旁观着殿堂上的唇枪舌战。看着曹操那愈渐阴沉的脸色,他就知道主公内心对这番提议何等厌恶。
身为隐秘卫统领的郭嘉与执掌黑衣卫的贾诩都清楚,曹操对北方胡虏的关注由来已久。征讨草原各部本就是既定方略,岂会应允与乌桓结亲?
殿中群臣仍在争执不休,多数人纷纷出列表示赞同。曹操终于按捺不住怒火,猛然拍案厉喝:"住口!都给孤退下!"
这声怒喝震得宣明殿梁尘簌簌而落。方才还喧闹的大殿瞬间鸦雀无声,众臣仓皇拜伏:"臣等万死,请魏王息怒!"
文武百官暗自惊疑不定。素来宽厚的魏王今日竟如此震怒,实在令人惶恐。平日的曹操总是和颜悦色,何时这般雷霆大怒过?
端坐御座的曹操强压怒火,沉声道:"孤今日着实痛心。原以为诸位皆是当世奇才,应有卓尔不群的见识。未曾想...终究让孤大失所望。"
"文若所言不差,自高祖以降,和亲之策已延续数百年。但这绝非尔等趋附的理由!"曹操猛地站起身,袖袍猎猎作响,"和亲?不过是送大汉公主去蛮夷帐中 ** !这分明是莫大耻辱!"
"当年高祖被困白登山七日,内外隔绝。若非陈平献计重赂阏氏,岂能得脱?此后不得已遣刘敬缔结和亲之约——"曹操声如寒铁,"但今日之魏,岂会重蹈覆辙?!"
这一切不过是先皇迫于形势的妥协之举,【联姻】绝非光彩之事。
我大汉坐拥万里河山,岂能忍心让金枝玉叶远赴塞外,忍受蛮夷父子轮番羞辱,以此换取短暂安宁?
此乃我大汉热血儿郎莫大耻辱!
当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何在?
乌桓部族已被朕打得俯首称臣,如今竟敢妄提联姻,诸位爱卿却欣然应允,真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不愧是我大汉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
刘凤曾在古籍中读到,大秦、大汉、大唐、大明皆为我华夏鼎盛时期。
大秦:开创天下一统之先河。始皇承六代基业,灭诸侯,征百越,驱匈奴,统一度量衡,实施书同文、车同轨。
疆域东至沧海,西达羌地,南抵岭南,北跨阴山,幅员三百四十万平方公里。
大汉:华夏首个黄金时代,自此我们始称汉族。以儒道为核心的文明精神,奠定华夏数千年基业,对世界影响深远!
公元初年,大汉与罗马并称当世最强帝国,在疆域、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皆达巅峰。
大唐:公认的鼎盛王朝,版图空前辽阔,是唯一未修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唐盛世堪称当时全球之巅,这个辉煌王朝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开放包容的气度与璀璨文明的光芒,令后世无限追慕。
大明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疆域辽阔至极。极盛时期统治着约1.6亿子民,疆土东至高丽,西抵吐蕃,南至安南,北达大漠,版图之广堪称当世之最。
特别是南海诸岛尽归版图,四方来朝,岁岁纳贡,威仪远播。这般盛世气象,实在令人叹服!
然而书中主角刘凤对汉明两朝的 ** 及其推崇的气节颇不以为然。在当下网络论战中,不少网友认为真正值得国人自豪的并非汉朝,而是大明王朝。
在他们看来,虽然明朝存在各种争议,但确是最具民族气节的朝代:从未割地求和,没有和亲政策,更不与外族称兄道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概,正彰显了华夏儿女的铮铮铁骨。相形之下,汉朝却开了和亲的先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