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朗声一笑,径入院中,环顾四野道:“奉孝之贤名,寡人夙昔神往。今闻客居洛阳,特携亲卫赶赴,未及递帖,唐突之处,万勿见怪。”
郭嘉从容应道:“殿下屈尊寒舍,嘉已蓬荜生辉,何谈怪罪?”二人谈笑间步入内室,对席而坐。
---
**版本二:现代简练风格**
毫无疑问!这位风姿卓然的贵公子,正是击溃鲜卑乌桓二十万联军、扫平百万黄巾的骠骑大将军、幽州牧、燕王——**刘凤**。
当郭嘉打量刘凤时,刘凤也在观察郭嘉。
眼前的少年仅十六岁,身形单薄,面色苍白,却有一双隐含机锋的眼睛,绝非寻常人物。
刘凤确信:这病弱少年正是三国顶尖谋士——**郭嘉郭奉孝**!历史上他因放纵酒色、滥用五石散而早逝,年仅三十八岁,直接影响了曹操的赤壁败局。
郭嘉忽然换上浪荡表情,戏谑道:“这位莫非是赫赫有名的冠军侯?哦不,现在该称**燕王殿下**了。您亲临寒舍,真叫我受宠若惊——请进!”
刘凤毫不客套,边进门边道:“久仰奉孝大名,今日特来相见。仓促未递拜帖,还望海涵。”
郭嘉笑道:“殿下光临已是我的荣幸。”二人步入内室,相对而坐。
---
**版本三:武侠小说风格**
无须猜测!这锦衣玉带的青年,便是马踏鲜卑、剑指黄巾的当朝第一将——**燕王刘凤**!
四目相对时,郭嘉与刘凤皆在暗自衡量对方。
那病弱少年看似风吹即倒,眸中却隐现精光。刘凤心念电转:“**颍川鬼才郭奉孝**,果然名不虚传!”
史书所载历历在目:此人智绝天下,却因放纵早夭,致曹操赤壁折戟……
郭嘉忽扬袖一笑,懒散道:“哎呀呀,这不是咱们的冠军侯……哦,该叫**燕王千岁**了?寒舍简陋,殿下不嫌就请吧!”
刘凤负手而入,笑道:“寡人慕名而来,何须虚礼?”
郭嘉眯眼相迎:“殿下痛快!”二人袖风一扫,已对坐案前。
典韦临时担任侍从角色,在一旁殷勤地斟茶递水。
郭嘉接过典韦奉上的茶盏,浅尝一口后故作随意地问道:"不知燕王今日专程来访,所为何事?"
其实郭嘉心知肚明。以刘凤贵为燕王的身份却亲自登门,其用意不言而喻。更遑论此前典韦已代主传达过招揽之意。
郭嘉此次前来洛阳,正是为亲眼考察刘凤的为人。如今他已从颍川书院学成,正要寻找明主施展抱负。朝廷 ** 不堪,天子昏聩无能,与其在朝堂沉浮,不如效力贤明诸侯。
从百万黄巾作乱之中,郭嘉已预见天下将乱的征兆。而刘凤少年成名,文韬武略,麾下黄金火骑兵更是精锐之师。其皇族藩王的身份更具优势,即便有朝一日问鼎九五,也不过是皇室内部的权力更迭。
郭嘉更从锦绣山庄的种种举措看出,刘凤早已为天下变局做好准备。他料定平定黄巾后,天子必会召刘凤回京受赏,故而提前来到洛阳等候。
此刻郭嘉最关心的,正是这位燕王是否值得追随。
---
倘若连顶级谋士都无法揣测出客人的意图,那郭奉孝便愧对"三国第一鬼才"的名号了!
既然这位鬼才想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试图掌握主动权,不如遂了他的心意,将主导权暂且拱手相让。
无非是多说些奉承话,让咱们这位"少年鬼才"好生得意一番。只要能成功招揽到郭奉孝,面子又算得了什么?
刘凤轻放茶盏,温言道:"先生,孤王平定百万黄巾之乱,蒙天子恢复先祖藩王荣耀,更得执掌一州军政大权。不瞒先生,带兵征战所向披靡,但治理州郡确实力有不逮。"
"先生乃当世奇才,孤王愿请先生相助,共治一方。不知先生可愿与孤携手,开创太平盛世?"
刘凤毫不遮掩,直陈招揽之意。
郭嘉闻言微怔,未料刘凤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表明来意。
他随即正色敛容,目光如炬地凝视刘凤:"燕王礼贤下士,令嘉受宠若惊。以殿下尊贵之身亲自相邀,本不该推辞。"
"然嘉有一问,还望殿下解惑。此问答案,关乎是否应允殿下之邀。"
刘凤抬手示意:"先生但问无妨,孤必知无不言。"
郭嘉目光灼灼,一字一顿道:"敢问燕王,平生志向为何?"
人生志向?刘凤闻言陷入沉思。若要道明心志,那便是一统天下,登临帝位,君临四海!
我穿越到东汉末年的抱负就在于此,但面对当下的处境,还能坦然说出心中所求吗?
若此刻编造谎言,日后被郭嘉识破,岂不显得诚意不足?
既然决定隐瞒真实想法,那又该编织怎样的说辞?
这确实是个两难抉择,需要好好斟酌。
正当刘凤犹豫之际,发现对面郭嘉和身旁的典韦都投来期待的目光。
他突然会意,放声笑道:"先生此问着实令人为难。不过您是想听虚假的场面话,还是真实的雄心壮志?"
刘凤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将选择权交给这位年轻的智者。
郭嘉闻言兴致更浓,从容追问:"愿闻其详,不知燕王能否明示?"
刘凤保持温和神色:"按理只能说其一,但既然与先生有缘,不妨都告知。"
他随即正色道:"虚言便是:尽忠报国,安抚百姓,驰骋疆场,开疆拓土,保我大汉江山永固。"
郭嘉微微颔首,这是将领们常挂嘴边的套话,对靠军功起家的刘凤而言不足为奇。
既然说是虚假志向,那必然另有所图。
郭嘉越发好奇:"那殿下真实的抱负究竟是?"
刘凤却不急于回答,转而反问:"依先生之见,当今天下形势如何?"
郭嘉显然没料到话题会突然转向,微微一怔后谨慎答道:"黄巾之乱虽已平定,但各地民生凋敝。所幸朝中有殿下辅佐,又有诸位老臣坐镇,想必很快就能重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