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必须迎难而上,如黑暗中点燃明灯。王卓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棣,声音清晰有力地反驳:“殿下,请恕臣直言,后世考证,此言恐是千古误读!孔夫子本意,或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众若明理且能够做到,就引导他们去施行;若民众暂时不理解或做不到,便要努力去教化他们,使他们明白事理。此乃圣王教化万民之责任,而非愚弄百姓之权术!夫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学说,不就是希望天下人都能明理知礼吗?我们又怎能违背他的本意,将百姓蒙在鼓里呢?若真如此,我们与那些暴虐无道的昏君又有何异?”
“竟有此事?!”朱棣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仿佛听到了离经叛道的言论。他眉头紧锁,陷入思考,试图在记忆中寻找依据,却一无所获。
就在朱棣惊疑不定之际,朱高炽开口了,声音温和却如匕首般锋利:“父王,请您细想,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为何一边高举孔夫子‘克己复礼’的大旗,却将夫子‘有教无类’的宏愿悄然束之高阁?他们并非不懂教化之重要,实则是想垄断知识,以此固化‘士农工商’的阶层,确保自身超然地位永固!他们害怕知识的普及会让更多的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特权,所以宁愿让百姓愚昧无知,成为他们统治下的顺民。他们利用知识作为武器,操控着社会的走向,为自己谋取私利,却置国家的兴衰于不顾。”
他顿了顿,观察着朱棣的神色,继续深入剖析:“愚民之策,短期看,或许便于君王驱使,但长远计,最大的得益者,永远是那些垄断了知识解释权与上升通道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如同盘踞在君王与万民之间的‘巨贾’,垄断着最宝贵的‘货物’——知识!而广大百姓,则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永远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朱高炽的声音逐渐激昂,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我们为何要任由这‘中间商’赚取所有的差价,扼杀国家的活力?历代王朝崩溃,表面看是土地兼并,流民四起。然则儿臣在东大学习后方才彻悟,土地兼并的背后,根源在于知识垄断导致的阶层彻底固化!士大夫利用知识特权攫取权力,进而兼并土地,垄断财富,最终使统治阶层成为一潭死水,底层永无上升之望。当活水断绝,死水唯有发臭腐化,王朝崩溃便成定局!扫盲,开启民智,看似动摇陈规,实则是为大明引入活水之源,打破这周而复始的千年死循环啊,父王!只有让百姓都拥有知识,国家才能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否则,我们的大明终将重蹈历代王朝的覆辙,走向衰败和灭亡。”
王卓听着朱高炽这番结合了历史洞察与现代观念的透彻分析,心中大为激赏。让这位未来仁宗去东大留学,这步棋真是走得妙至毫巅!
朱棣的目光在儿子诚恳而炽热的脸庞上停留良久,又转向王卓,最终落回那本看似平凡无奇的《新华字典》上。殿内寂静无声,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他脸上的犹疑、挣扎、统治者的算计与新理念的冲击交织在一起。终于,他眼中所有的迷雾散去,化为一片清明与决断,他伸手重重抚过字典的红色封皮,沉声道:
“好!你们所言,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是咱被旧规迷了眼!千百年的窠臼,未必就是真理!这扫盲启智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目光锐利地看向王卓和朱高炽,“年后,便由你二人主导,以东宫和工业发展部为核心,给咱精心筹划一个‘扫盲运动’的章程出来!先于京师、北平等要地试点推行!这本《新华字典》……”他将其郑重拿起,“便是咱大明扫盲开智的第一块基石!”
东宫的这一次夜谈,决定的不仅仅是一项新政,更像是一柄钥匙,试图打开一扇被锁闭了千年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知识的微光,将从这本小小的字典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喜欢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