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窗外洒在她侧脸,她的影子落在墙上,那种“安静地发光”的感觉,他这辈子第一次见。
从那以后,他开始留意她。
看她用红色的笔改作业,看她在打铃那一刻迅速收拾桌面,也看她在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轻轻低下头,继续写自己的题。
她不说什么,也不想引人注意。但偏偏就是这种人,让人无法忽视。
有一节数学课,他忍不住回头看她。
刚好她也抬头,视线对上了。
那一秒,他居然有点慌。
她的眼睛不像王昭那种带笑意的明亮,也不像张芳那种波澜不惊的冷静,而是那种——你看进去了,却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他正出神,老师点名叫他回答一道三角函数题。
“马星遥,你来。”
他下意识站起来:“π/2。”
老师点点头。
坐下时,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草稿纸,才发现整页已经被自己画满了波线——
一波接一波,像电流,又像情绪。
他有点懊恼地揉掉那张纸,却忍不住多看了眼前排那根微微翘起的马尾辫。
【张芳·她是那种不容易被记住情绪的人】
张芳一直是班里最安静的那种人。
她的笔记干净到不像高中生写的,字像是量好格子印出来的。
每天第一个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连喝水、上厕所的节奏都能对得上钟表。
她不说废话,不加别人QQ,不参与讨论。不是高冷——只是没必要。
马星遥和她是因为竞赛才熟起来的。
那次放学后下雨,全班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还在黑板前抄题。
她走到他桌前,递给他一张草稿纸:“这两道题你的思路有点松动,尤其这一步推导,再看看。”
她说完就走了,留下一点淡淡的墨香。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
她不是不关心别人。只是,她把所有的关心都藏在演算步骤里了。
像她的性格——冷静、自律,不吵也不哄,不热也不冷。
她就像那个常常在函数题里出现的“绝对值”:
无论你是负数还是正数,到了她这里,都会被归回一个稳妥的值。
【王昭·她是聚光灯下最自然的存在】
王昭是另一种风格。
她走进教室,就像风吹进来。
总是干净利落,白球鞋、浅色校服、头发扎得一丝不乱。连她翻书的动作,都像练过一样好看。
她说话有分寸、做事有章法,甚至连笑都刚好停在不失礼的那一刻。
但马星遥知道,她的“完美”,不是天然的。
有一次,值日表被人偷偷换了。她那天明明不是负责擦黑板,却一个字没说,站在那里看了很久。
嘴角还是笑的,可眼神却冷了。
那种“不需要开口就能让你知道谁才是主场”的气场,班里没人学得来。
她是那种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总往上,不管风从哪边吹。
【三条线,三种情绪】
晚自习,灯光有点刺眼,投在每个人脸上,颜色都发白。
马星遥低头看着自己的草稿纸,不自觉画了三条线。
乔伊,是那种无限逼近却永不交汇的双曲线——
你想靠近,但总差一点。
张芳,是标准的绝对值函数——
无论从哪出发,最终都会被拉回原点。
王昭,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天生耀眼,也天生设定了方向。
三个人,三种让人没法忽视的存在。
他叹了口气,想擦掉那三条线,却发现越擦越乱,纸被弄得皱巴巴的,就像他这几天的心情——烦,又说不出为什么。
【时间是条安静的河流,悄悄把人推近】
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响着,指向九点三十。
他抬头,看见教室另一边的窗玻璃,反射出四张模糊的脸:
乔伊,在整理笔记;
张芳,还在演算;
王昭,正在和人说笑,忽然朝他回头;
还有他自己——坐在教室中排,像个旁观者。
他们四个,就像同一台老式钟表里的齿轮,各自旋转,偶尔咬合。
马星遥忽然想起,父亲书架上那本老旧的物理书封底写着一句话:
“有时候,影响结果的不是变量,是起点。”
他笑了笑,合上笔记本。
突然看见乔伊的桌角掉出一张小纸条,上面画了个奇怪的图案。
不像题,也不像画。
他没细看,只是在草稿纸上撕了一页,折成纸飞机,顺手一掷。
纸划过空气,停在她的书角边。
乔伊低头去捡,灯光刚好在那一瞬间闪了一下。
他收回视线,没再多想。
可心里却隐隐觉得:
也许,有些题不是做给分数看的,
是做给你青春里某个人的。
【2045年·乔伊访谈节选】
————————————————————————————————
我坐在白色录音棚里,对面是乔伊——她头发已剪短,声音不急不缓,眼神里仍保留着一点学生时代那种略带疏离的清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回高考当状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