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能‘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本草纲目》),与半夏相配,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神农本草经》),二药合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臣药。但半夏虽好,需用姜制,既可减其毒性,又能增强止呕之功。”
“苏梗能‘顺气,开郁,止痛,安胎’(《本草逢原》),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中国药典》),二药理气宽中、和胃安胎,可解肝郁气滞之象。桔梗‘利胸膈滞气,治咽喉壅痛’(《珍珠囊》),既能载药上行,又可宣肺利咽,缓解胸闷气急。”
“赤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本草再新》),健脾渗湿以绝痰源。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本草纲目》),专清胃热、降胃逆,对于呕吐不止者尤宜。”
说到这里,岐大夫特意从药柜深处取出一个古朴的陶罐,里面是褐色的粉末:“此乃伏龙肝,即灶心土,《本草蒙筌》言其‘止霍乱吐泻,定胎孕漏红’,用其煎汤代水,能温中燥湿、降逆止呕,为治妊娠恶阻之妙品。古人云‘土能吸水,灶心土得火之精气,最能和中降逆’,此药虽看似寻常,却是此方之关键。”
他一边讲解,一边让徒弟按方抓药:“党参三钱,姜半夏二钱,橘红二钱,苏梗一钱半,砂仁一钱(后下),桔梗一钱,赤茯苓三钱,枇杷叶三钱(去毛),伏龙肝五钱(煎汤代水)。三剂,每日一剂,以伏龙肝煎汤去渣,再入诸药煎取三百毫升,分三次温服,每次服药前先含服少许生姜汁,可助药效。”
朱胜修看着药方,有些疑惑:“岐大夫,这半夏不是有毒吗?孕妇能用吗?”
“用药如用兵,在辨证精准,配伍得宜。”岐大夫微微一笑,“《金匮要略》中早有‘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的记载,可见半夏并非妊娠绝对禁忌。此处用姜制半夏,且与党参、茯苓配伍,既制其毒,又借其降逆之功,只要中病即止,不必过虑。关键在于辨明‘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理,胎气上逆为病,降逆即所以安胎。”
四、三剂知效:脉象里的生命律动
三日后,朱胜修再次来到岐仁堂时,脚步轻快了许多。“岐大夫,神了!婉清喝了第一剂药,虽然还是有点恶心,但没再大口吐,能喝下半碗粥了;第二剂喝下去,痰沫明显少了,眩晕也轻了;今天第三剂喝完,中午居然吃了小半碗米饭,没吐!”
岐大夫为林婉清复诊,脉象已不如前番滑数急迫,尺部仍显滑利,但手少阴脉已趋和缓。舌苔白腻稍退,舌体齿痕依旧。“病去大半,但脾虚湿盛之根本未除,胎气初安,仍需调治。”他在原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去桔梗之升提,加白术三钱“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本草纲目》),增强健脾化湿之力;砂仁增至一钱半,加强理气安胎之功。
“再服五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可常食小米粥加生姜丝,健脾和胃。情绪亦需调摄,肝郁则气滞,不利于胎气安宁。”岐大夫叮嘱道,“夫人尺脉虽滑,但仍需静养,不可过劳。”
又过了一周,林婉清亲自来到岐仁堂,面色已恢复红润,虽仍显瘦削,但精神好了许多。“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现在基本不吐了,就是还有点没胃口,总想喝点酸的。”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岐大夫诊脉后,欣然点头:“尺脉滑利如常,少阴脉平和,此乃胎元稳固之象。呕吐止,饮食渐复,便无需再服药。此后只需注意饮食调养,定期来诊即可。”他看向朱胜修,“朱先生,夫人有孕是喜事,之前焦虑伤肝,今后需多体谅,让她保持心情舒畅。”
朱胜修连连称是,眼中满是感激:“岐大夫,您真是妙手回春!之前我们跑了那么多地方,都以为是绝症,谁能想到是怀孕呢?您这脉诊,真是神了!”
“非是神乎其技,乃遵《难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耳。”岐大夫捋须笑道,“医之道,在于辨阴阳、分表里、别寒热、定虚实。夫人之病,看似凶险,然脉无败象,色有生机,结合妊娠之可能,自当辨明‘恶阻’而非‘反胃’。《黄帝内经》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不可被表象所惑,当于细微处寻病机。”
五、十月怀胎:岐黄术里的生命礼赞
此后数月,林婉清定期到岐仁堂复诊,岐大夫根据她的体质变化,时而健脾,时而养血,时而理气,始终以调和冲任、安固胎元为要。朱胜修也一改往日的急躁,常常陪妻子前来,听岐大夫讲解孕期调养之道,诊室里时常响起轻松的笑声。
秋去冬来,云州市落了第一场雪。除夕前夜,朱胜修特意带着一面写着“妙手仁心,岐黄再世”的锦旗来到岐仁堂,不过这次他怀里还抱着一个襁褓。
“岐大夫,给您报喜了!婉清上个月生了,是个千金,六斤八两,可结实了!”他小心翼翼地掀开襁褓一角,露出一个粉雕玉琢的小脸蛋,正睡得香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