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闻言,当即跟着老村长去看那几口井。他俯身舀起一瓢井水,尝了尝,眉头紧锁:“这水含盐量太高,不能饮用。你们随我来。”他带着村民走到村后的山坡上,指着一处湿润的地面:“这里土层湿润,地下必有淡水。咱们挖一口井试试。”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拿起工具,开始挖井。挖到丈许深时,果然有清澈的泉水冒了出来。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舀起泉水喝,甘甜的泉水滋润了他们干裂的嘴唇。老村长握着李冰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守大人,您真是咱们的救星啊!”
李冰却只是淡淡一笑:“这只是小事。等咱们把江堤筑好,把渠道挖通,不仅能让你们喝上干净水,还能让你们的麦田年年丰收。”
经过一个月的勘察,李冰终于制定出了详细的修建方案:在灌口江心筑一道“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走洪水,内江引水灌溉;在内江下游开凿“宝瓶口”,引江水进入成都平原;在宝瓶口上游修建“飞沙堰”,既能排洪,又能排沙。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部分,预计耗时五年。
当李冰将方案写成竹简,派人送往咸阳时,他站在玉垒山巅,望着脚下的岷江,心中已有了蓝图:再过几年,这里将不再是洪水肆虐的灾区,而是沟渠纵横、稻浪翻滚的沃土。
三、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咸阳的批复很快传来:惠文王批准了李冰的方案,不仅增拨了两万民夫,还调来了百名擅长凿石的工匠和大量的木材、铁器。
开工的那天,灌口两岸挤满了百姓。李冰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洪亮:“乡亲们,岷江常年泛滥,毁我农田,害我百姓。今日,咱们要在这里筑堤开渠,治服这江水,让蜀地变成能种庄稼、能养人的好地方!”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公孙牧带着孙子也来了,他手里握着一把崭新的锄头,眼中满是期待:“太守大人,俺们都听您的,就算是累死,也要把这渠修好!”
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筑鱼嘴分水堤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泥土,可江心水流湍急,刚运来的石料一扔进江里,就被冲走了。工匠们尝试用竹笼装石,可竹笼太小,还是抵挡不住江水的冲击。
李冰看着被冲垮的竹笼,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在白沙村时,村民用竹筐装粮食,竹筐又大又结实。他眼前一亮,立即让人找来粗壮的竹子,编成直径丈许的大竹笼,里面装满石块,再用铁丝捆紧。
“把竹笼沉到江心试试!”李冰下令道。
十几个民夫合力将竹笼抬到江边,缓缓放入水中。竹笼沉入江底后,果然稳稳地立住了,江水撞击在竹笼上,只是泛起一些浪花,却再也冲不动竹笼。
“成了!”工匠们欢呼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民夫们每天都在江边编织竹笼、搬运石块,李冰也和大家一起劳作,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沾满了泥水。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直到深夜才离开,查看每一处工程的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
转眼到了冬季,岷江进入枯水期,正是开凿宝瓶口的好时机。玉垒山的岩石坚硬如铁,工匠们用铁锤砸、钢钎凿,一天也只能凿下几寸。李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按这个速度,宝瓶口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凿通。
一天,李冰在工地巡视时,看到工匠们在烧火取暖,火焰将旁边的岩石烤得发烫。他突然有了主意:“咱们可以用火烧石,再用冷水浇,岩石受热膨胀,遇冷收缩,自然就会裂开。”
工匠们半信半疑地按照李冰的方法做:先在岩石上凿出沟槽,填上柴草点燃,待岩石烧得通红,再用江水浇泼。只听“咔嚓”一声,岩石果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太好了!”工匠们兴奋地喊道。
用这种方法,开凿速度大大加快,原本需要三年的工程,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当最后一块岩石被凿开时,内江的江水顺着宝瓶口流入渠道,沿着预先挖好的沟渠,流向成都平原。
可就在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飞沙堰的修建需要在宝瓶口上游筑一道低坝,可这里的土质松软,刚筑起的堤坝一遇到雨水就会坍塌。李冰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用糯米浆混合石灰、黏土,制成了一种坚硬的“三合土”,用这种土筑坝,果然再也没有坍塌过。
工程进行到第三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袭击了工地。洪水冲垮了部分刚筑起的鱼嘴堤,几名民夫不幸遇难。消息传来,工地上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有些民夫开始动摇,甚至有人偷偷收拾行李,想离开工地。
李冰得知后,亲自来到遇难民夫的家中,慰问他们的家人,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分给遇难者的家属。他在工地上召开大会,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声音哽咽:“兄弟们,咱们修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洪水之苦,能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虽然遇到了困难,可只要咱们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