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月之间,原大楚广袤的疆土之上,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雷霆风暴与润物细雨交织的深刻蜕变。来自帝都的意志,如同无形的大手,以铁腕与怀柔并济的方式,强力重塑着这片刚刚臣服的土地。
秦律的严苛与公正,在这一月间展现的淋漓尽致。针对前朝遗留的积弊,诸葛亮及其麾下毫不手软,无数昔日倚仗权势、贪赃枉法、盘剥百姓的旧楚胥吏,被查明罪证后迅速捉拿,于各地市集明正典刑,人头滚滚,悬挂于城门楼之上,以最直观的方式宣告着旧秩序的终结与新法度的不容侵犯。
更有十余家盘踞地方,拥私兵、抗赋税,甚至暗中资助叛乱的豪强士族,被白起或李靖派出的精锐连根拔起,高墙被推,族地被焚烧,族中首恶尽数诛戮,附从者或充边或为奴,其庞大资产尽数充公,部分则分予当地贫苦佃农。
这一连串精准而残酷的打击,如同外科手术般切除了依附在旧楚躯体上的最大毒瘤,彻底震慑了所有心怀异志的反对力量。
与此同时,针对各地趁乱而起的匪患,以及少数忠于旧楚、不甘失败的残余势力发动的数十起叛乱,白起与李靖麾下的两大军团展现了其作为帝国基石的高效与冷酷。
无论是啸聚山林的草寇,还是试图据城顽抗的叛军,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刚刚经历过灭国之战洗礼的秦军锐士面前,都如同土鸡瓦狗。
叛乱的火苗往往在刚刚燃起时,便被迅速扑灭,参与者无一例外遭到了无情剿杀,其首领头颅被传示四方。秦军的马蹄与刀锋,如同犁铧般反复梳理着这片土地,将所有的反抗彻底碾碎,确保了秩序的绝对掌控。
在铁血手段扫清障碍的同时,以诸葛亮为首的文治体系也在高速运转。
废除苛捐杂税的诏令切实落地,减轻了百姓肩上最沉重的负担;清丈田亩,鼓励垦荒的政策,让无数因战火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官仓赈灾粮食的发放,帮助熬过了青黄不接的最艰难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一套精简而高效的秦式官僚体系正在逐步取代旧有的臃肿机构,秦律秦法开始渗透民间,统一的度量衡与文字推广,已初显成效。
短短三十个日夜,杀戮与建设并行,毁灭与新生共舞。原大楚之地的百姓,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迷茫与阵痛之后,亲眼目睹了新统治者铲除旧恶、稳定秩序、给予百姓生路的实际行动。尽管故国之思或许犹存,但对能带来生存机会的认可,正逐渐压倒虚无缥缈的忠诚。
一种新的秩序在血与火中奠基,一种新的认同在破与立间萌芽。
大秦,帝都,无极殿。
烛火摇曳,映照着悬挂的巨幅舆图,其上标红的大周与新染的玄黑楚地泾渭分明,却又紧密相邻。秦帝萧照渊端坐案后,玄衣常服,目光沉静地扫视眼前的几位心腹重臣。
“楚地初定,但根基未稳。大周虽退,但威胁犹在。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这下一步,该如何落子。”萧照渊开门见山,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之重。
萧何率先拱手,语气沉稳:“陛下,臣与玄龄兄之前有过讨论。楚地虽平,但民心依附尚浅,孔明虽政绩斐然,但彻底消化如此广袤疆域,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下首要之务,当是继续推行政策,推广秦律秦法,使楚民真正认同大秦。同时,需谨防南境司徒静处生变。待三五年后,国库充盈,民心依附,根基牢固,再图大周,方可称万全之策。”
然而,贾诩却缓缓抬起头,他那总是带着几分阴鸷气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令人难以捉摸的笑意,声音低沉而清晰:“萧相所言,自是正理。但大周是否会给我大秦三五年安稳时光,尚不可知。且大周本就国力强盛,兵多将广,若等大周彻底整合士族,恐我大秦损伤过大。臣,有两计,或可加速此进程。”
“第一,流言疲周。”贾诩伸出一根手指,“可让影卫于周境散播消息。言周帝欲革除太子姬昊之位,扶立三皇子姬明,使太子党针对姬明,搅乱大周朝堂。”
“第二,祸水南引。”贾诩目光扫过舆图上的南境,“司徒静现今盘踞南境,终究是隐患。可精选死士,伪装成司徒静麾下或楚地遗族,潜入周境,袭杀重臣,劫掠边城,并留下南境或复楚组织的印记。将祸水南引,若能引得大周与南境交恶,乃至刀兵相见,我大秦则可坐收渔利,同时削弱两方。”
两计毕,无极殿内落针可闻。贾诩之策,条条毒辣,皆非正道,却直指要害,若运用得当,甚至可引发其内乱。
就在这时,一直显得有些慵懒,眼神却异常明亮的郭嘉打破了沉寂:“文和兄之计,果然犀利,直指要害。不过,与其费心劳力去制造混乱,何不利用现成的‘刀子’呢?”
他看向萧照渊,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陛下,据奉孝所知,姬明为改革,对国内那些士族豪门打压甚狠。如今周帝虽在,但这些士族已是退无可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谶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谶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