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刚过,计委1号楼顶层,主任办公室的门虚掩着。
周秉昆手里捏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步履沉稳地穿过光线略显幽暗的走廊,脚下是厚实的羊毛地毯,吸去了所有脚步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和旧纸张的气息。
他轻轻叩门。
“进来!”余秋里洪亮的声音穿透门板。
周秉昆推门而入。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满了这间陈设简朴却透着威严的办公室。
墙上挂着大幅的全国地图和一张醒目的语录。余秋里身着旧军装,独臂空悬,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楼下大院。常务副主任马洪则坐在一侧的旧沙发上,手里端着一个白瓷茶杯,眼镜片后的目光带着惯常的审慎。
“秉昆来了?”余秋里闻声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那笑容冲淡了些许战场淬炼出的锐利,“快坐。老马也在,正好聊聊。”
“主任,马主任。”周秉昆微微欠身,在余秋里办公桌对面的木椅上坐下,腰背挺直,将文件袋放在膝上。
“刚到计委没几天,感觉怎么样?这摊子,不比你在北疆当‘封疆大吏’轻松吧?”余秋里坐回宽大的办公椅,独臂习惯性地搭在扶手上,目光炯炯地看着周秉昆。马洪也放下茶杯,投来温和的探询目光。
“压力很大,但动力更足。”周秉昆回答得诚恳,
“计委是国家的经济心脏,政策司就是给心脏泵血的手指。指头偏一分,血流就可能不畅。昨天开了司里的会,先抓了数据精确性这个牛鼻子,把规矩立起来。”
“嗯,抓得对!”余秋里点点头,独臂在扶手上轻轻一拍,
“计委出去的每一个数字,都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含糊其辞,那是害国害民!你这一板子拍下去,下面那些习惯了‘大概’、‘预计’的老油子,该醒醒了。”他语气里带着赞许。
马洪推了推眼镜,接口道:“政策司新设,千头万绪。秉昆同志,既要大刀阔斧,也得注意方式方法。计委这地方,水也不浅呐。”他的话带着提醒,也透着关切。
“谢谢马主任提醒,我明白。”周秉昆应道,“现在首要任务是摸清脉络,把准方向,把司里的架子搭稳当。”
三人又闲聊了几句计委大院的生活安排和北疆特区近况。余秋里问了问周秉昆对专家楼住房和配给的服务人员是否习惯,周秉昆一一作答,言语间透着对组织关怀的感谢,也保持着一种不过分亲近的得体。
余秋里端起自己的搪瓷缸喝了一大口水,目光重新聚焦在周秉昆身上,独臂指向他膝上的文件袋:“秉昆啊,看你拿着东西,一大早过来,是有事?”
“是的,主任,马主任。”周秉昆神色一正,双手拿起膝上的牛皮纸袋,解开缠绕的线绳,从中取出一份装订整齐、标题醒目的文件,郑重地递到余秋里宽大的办公桌上。
墨绿色的封面上,一行手写加印刷的标题跃入眼帘:《关于成立京城五七干校科研技术研究院的可行性方案》。
余秋里和马洪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余秋里那只独臂伸出,拿起文件,指腹在标题上缓缓划过。马洪也站起身,走到办公桌旁,微微俯身,镜片后的眼神变得极为专注。
办公室内一时陷入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广播声。
余秋里看得很快,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他尤其在那段“现状分析:五七干校人才的浪费与损失”上停留了片刻,目光锐利。马洪则看得更细,手指不时在“研究领域与方向”和“设备与资料获取”等章节上轻轻点着,似乎在推敲着什么。
良久,余秋里放下文件,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空悬的袖管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他看向周秉昆,眼神复杂,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秉昆同志,你这个想法……胆子不小啊。”他声音低沉,没有了刚才闲聊时的轻松,
“集中五七干校的人?这里面,成分可复杂得很!思想改造是首要任务,让他们再回去搞科研,怕有违……?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他拿起桌上的“大前门”香烟盒,熟练地用一只手磕出一支,叼在嘴上,又摸索着拿起火柴。周秉昆眼疾手快,拿起火柴盒,“嚓”地一声划燃,凑到余秋里嘴边。
余秋里深深吸了一口,辛辣的烟雾在肺里转了一圈才缓缓吐出,模糊了他锐利的眼神:“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现在,你知道现在可是思想第一……。”
马洪也直起身,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和疑虑:“秉昆同志,方案本身有想法,有思路。但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首先,政治风险极大。集中这些人,本身就敏感,还要搞尖端科研?方向还是军事、芯片、汽车飞机……这每一步都可能踩雷。
其次,可行性呢?设备、资料,你提到靠毛熊、鹰酱的关系获取,这谈何容易?技术封锁是铁幕!虽然今年鹰酱总统来我国访问,封锁松动一些,但还是有难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世间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世间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