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冯氏已备好酒菜,袁守诚陪坐喝了两杯,便借口有事离开,院子里只留下杨植和黄书吏。
杨植满脸笑容,给黄书吏筛了一杯水酒,说:“黄先生是户房老书吏,城里谁人不说你德高望重。几十年执掌户房,办事也是极为妥贴,县衙都是有口皆碑。”
黄书吏谦让道:“都是虚名,我等读圣贤书,自当兢兢业业,不为浮名所累。不过这凤阳县的钱粮户口,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就是县尊的师爷,也少不得向我请教。”
杨植应了一声说:“是极,黄先生人称凤阳活地图,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现今我外公家有一桩麻烦事,非黄先生施以援手不能解决。”
黄书吏知道前面的引子说完,杨植必有所求,便道:“你外公家是卫所军户,上头自有守备太监管辖,一向与民事无所牵扯,不知有什么麻烦事需要我效劳?”
杨植说:“黄先生可否将凤阳城西南的苗山划给军屯?”
黄书吏知道话儿来了,嘿嘿一笑反问道:“你可是想更改鱼鳞册?”
鱼鳞册和黄册是大明配套的土地户籍人口管理档案,明太祖高皇帝在朝廷的辖区内,即后世所称两京十三省进行人口的普查,编制了全国户口的总清册,唤作黄册。
黄册把每一百一十户人民编为“一里”,在城里则叫“一坊”。由该里人民推举十名里长或坊长,安排与官府对接钱粮税收徭役事宜,每一里的黄册分为两份,一份自留,一份上交州县。州县再把黄册汇总报到朝廷,天下各州县黄册档案全部存于南京玄武湖岛上的档案库。官府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核对、再造黄册。
同时官府还对两京十三省的耕地、山林进行造册,叫做鱼鳞册。鱼鳞册里,大明的每块耕地都按实际形状画图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质、等级。
所谓的编户齐民,就是直接受黄册和鱼鳞册管理的人民。不在官府黄册和鱼鳞册的人口土地,象西南、两湖、两广、草原、西北的一些地区和人口,就是化外之地、化外之民,官府则封当地头人为土司,由土司代朝廷管理。
但是鱼鳞册上的土地、山林,也会受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影响,改变其地理性状,所以鱼鳞册也要不定期普查、重新造册。
黄书吏一个户房老吏,一听就知道杨植打的什么主意,又问道:“我对全县耕地山林户口不能说了如指掌,至少各乡风土人口心中有个大概的数,那个苗山就是一个石头荒山,你外公的卫所要它做甚?”
杨植也不藏着,坦然说:“黄先生,你也知道淮河两岸灾害频仍,凤阳民户免粮免役还行,但是卫所驻军免不了,得种军屯,向上交钱粮、服各种军役。军户都活不下去!
凤阳军户真苦、凤阳军户真难!凤阳卫所真危险!
不瞒你说,苗山上产石英,我外公想用石英造琉璃,为手下谋点生计。”
黄书吏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沉吟一下说:“前几年凤阳又是水灾又是地龙翻身,鱼鳞册现在倒是正重新造册,那块地本来也是公地,但是……这个事,很难办呀。”
黄书吏拖长音说着,看着杨植。
杨植很想嚣张地说一声:“难办?那就别办喽。”然后把桌子一掀。但是面前的桌子是石头的,掀起来要砸到脚的,于是只能说:“黄先生觉得哪里难办,尽管开口,我们一定给你办。”
又压低声音说:“听说黄先生的孙儿下个月周岁,我外公备下四两银子为贺礼,黄先生可否满意?”
四两银子是知县一个月的俸禄,也是不低了。不料黄书吏摇摇头,说:“身在公门好修行。不是我矫情,我对钱没有兴趣。”
杨植又问道:“那黄先生有什么心愿需要我们达成,我们任凭驱使,可否?”
黄书吏酒酣耳热,笑着说:“我想考中秀才,你外公一介武夫有什么用!”
杨植哈哈大笑:“黄先生,你放心!今年院试已过,来不及了。我保证,明年我们一起考上秀才!”
黄书吏目瞪口呆。他听社学老师说过,杨植文章一枝独秀,有七八成把握考上秀才。但是杨植敢保证让自己通过院试就感到不可思议。
他将信将疑地问:“中榜虽易过,但也有徐州、凤阳、庐州、滁州、和州共五府考生,这五府的六十老童生不知凡几!提学大宗师如何能让我必过?”
杨植大包大揽地说:“黄先生你且信我!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自有办法!”
黄书吏老童生的心砰砰乱跳,他这一生无欲无求,惟一遗憾就是死后墓碑上只能刻上“将仕郎”三个字!
将仕郎者,非士人也!如果自己的墓碑上能刻上“秀才”两字,只怕穿上襕衫那一刻当即死去也能含笑九泉!
黄书吏端酒盅的手在发抖,沉默一会后看看杨植,咬牙说道:“反正也不费事!田界地界早就面目全非,我修正便是!只是需面上好看,从你外公的卫所划一块地补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