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州清代义仓的模型做得真精致,”顾倾城指着一个带有院落和门楼的模型说,“旁边的文字介绍说,当时义仓由地方士绅管理,丰年储粮,荒年赈济,在稳定地方社会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陈晓阳则对展柜中一组古代粮食加工工具更感兴趣,“你看这些石磨、风车、碾子,都是咱们老祖宗加工粮食的好帮手。以前在农村老家,我还见过类似的老物件,只是没想到它们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转过一个弯,展区的主题切换到了“近代粮食生产与仓储变革”。黑白照片记录了民国时期深州地区农民劳作的场景,锈迹斑斑的旧式农具、粮票、布票等展品,将两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粮票!”顾倾城拿起一张放大的粮票复制品,“我小时候听父母讲过,那时候买粮食都得凭这个,真是时代的印记啊。”
“是啊,”陈晓阳感慨道,“现在物资极大丰富,超市里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保障。”
最后,两人来到了现代粮仓的多媒体展示区。巨大的屏幕上,现代化的智能粮库尽收眼底:高大的钢结构仓房、自动化的装卸设备、精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无人机巡仓……科技感十足的画面与之前古朴的粮仓模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真是日新月异啊,”顾倾城看着屏幕上粮食从收割、运输、仓储到加工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眼中闪烁着赞叹的光芒,“古代粮仓靠的是经验和人力,现代粮仓则更多地依赖科技和数据,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陈晓阳深有同感:“深州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仓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让我们看到了粮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博物馆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走出博物馆,心中都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感。这次重游,不仅让他们对深州乃至中国的粮仓历史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更让他们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语有了切身体会。那些凝固在文物和历史中的智慧与汗水,将激励着他们更加关注脚下这片土地的丰饶与未来。
暮色四合,衡水市弘觉寺的飞檐翘角在最后一抹霞光中勾勒出沉稳而古朴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混杂着初秋傍晚微凉的草木气息,让人心神一宁。
顾倾城拢了拢身上的薄外套,目光扫过寺门前那对饱经风霜的石狮,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浅笑:“陈兄,许久没来,这弘觉寺似乎又添了几分清幽。”
她身旁的陈晓阳,一身素雅长衫,手中把玩着一串菩提子,闻言也抬眼望去。寺庙的山门在渐暗的天色下显得愈发庄严肃穆,门楣上“弘觉寺”三个鎏金大字,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透着一股浩然正气。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寺中独有的宁静吸入肺腑,才缓缓开口:“是啊,自上次一别,已近三年。还记得那时我们为了追查‘往生玉珏’的线索,在此寺中盘桓数日,闹出不少动静,想来主持大师还记着我们呢。”
顾倾城轻笑一声,忆起往昔:“那位静慈大师,佛法精深,目光如炬,倒是个妙人。只可惜我们尘缘未了,俗事缠身,无法在此清修。”她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这次再来,不知又会有何际遇。”
两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几分探寻与期待。他们并肩踏上门前的青石板路,每一步都似踏在时光的脉络上。石板被无数香客的脚步磨得光滑,缝隙间生出几簇顽强的青苔,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湿润的光泽。
寺内已经响起了晚课的钟声,悠扬而深远,回荡在整个寺院,涤荡着人心。偶尔有晚归的僧人,身着灰色僧袍,双手合十,低眉顺眼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口中低声念诵着经文,神情肃穆而平和。
顾倾城放缓了脚步,侧耳倾听着那梵音钟声,心中的烦躁与焦虑似乎也随之渐渐消散。她看向陈晓阳:“这钟声,总能让人静下心来。”
陈晓阳点头附和:“佛门清净地,确有其独到之处。希望这次,我们能在这里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两人不再多言,只是沿着蜿蜒的回廊,朝着寺院深处走去。廊外的庭院里,几株古老的银杏树枝繁叶茂,金黄的叶子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偶尔有一两片飘落,无声地铺在地上。远处的殿堂里,灯火星星点点,诵经声隐隐约约传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悠远。
他们的身影,在弘觉寺古朴的背景下,仿佛也融入了这幅沉静的画卷之中,只留下两道探寻的足迹,在这方清净世界里,悄然延伸。
暮色四合,衡水市紫石街的青石板路被夕阳的余晖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黄。顾倾城拢了拢身上的米色风衣,脚下的高跟鞋踩在略有凹凸的石板上,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在渐渐热闹起来的街市中,倒也别有一番韵味。她微微侧头,看向身旁并肩而行的陈晓阳,他今天穿了件简单的休闲衬衫,袖口随意地挽到小臂,少了几分平日的凌厉,多了些许温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拜师修炼下山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