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善”的辩论,胜负我不得而知。不过最后结果是,我被成功的罚坐到了后排,成为学渣云集的“喷骚俱乐部”中光荣的一员。
也可能是老师用现实去教导我“择其善者而从之”吧。
不过,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善”并非“好”和“善良”的意思。因为在任何哲学家的眼里,是没有好与坏,善与恶界定的。孔子也不例外,他的思想世界是很客观的。
“善者”应该是指在“某个方面”比你强的人。
如果硬把“善者”单纯的理解成“好人”那么下面话就不好理解了。
“闻”不是听到那么简单,而是指信息的收集。信息积累够了,多了才能让你有对的“选择”。
这“择”就是这句话的根本。
怎么选择?因为这“某个方面”信息涵盖量太大。
有适合自己的,有不适合自己的。比如说坑蒙拐骗,杀人放火,心狠手辣,逼良为娼,攻于心计等等等等。
即便是屁放的比我多,比我响,比我臭的也是屁之“善者”。
这些也要去“从之”吗?
自然,这事看上去荒唐的很。
那么,怎么去做到正确的“择”?
你得回到前面那句“多闻”上,啊呸!多闻且不是闻屁啊!
那“闻”什么?
“闻道”——圣人之“道”。
“多闻”的作用在于,使自己在三观得到规范。只有这样才不会行差踏错,麻木不仁。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选择上出现问题。
于是乎,有了“闻”才能有“见”。
这“见”也不是单纯的“看见”的意思。
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研究、实践之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对事物的“认知”。
这个“认知”和前面的“闻”是相呼应的。两者是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的。
“闻”和“见”在此递进,才有的“识”。
“识”是指对事物探索、观察、分析之后的判断。
有了这些,才能交流和表达,这就组成了“知”。
而“知”也不是书本上的知识。
中国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实践行为做主导的思想体系。是在在入世实践中去感受、验证、辨别和磨练,而不是在庙堂之上的闭门造车和打坐参悟。
最后的“知之次也”。
这里的“知”也不是知识,而是“智”。
后面的“次”也不是其次的,再次的意思。
而是指《易经》中“师卦”。意思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扎营,三宿为“次”。
师卦上说“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孔子的意思表述的很明确。就是把“闻”、“见”、“识”、“智”比作行军打仗,只是稍作停留的三个阶段。
而出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仗能赢。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闻、见、识、智是要付诸于入世的实践中去。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无为而治”。
而吕维之“过”在于“闻”上出了问题,而见识上偏差甚多,也不妨碍他也想“有为”。
这样的人,不仅仅在我国古代很多,即便是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也是爆发式的增长。
且看现在的电视剧,勾心斗角,婆媳战争、官场争斗……
且是一个花样百出,把人不堪当作娱乐的事,也是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这样?
也不为什么,顺应市场罢了。因为有这样的情节就有所谓的“冲突”,就能吸引观众,能吸引观众就能有钱赚。
如是这“闻”出了问题,对信息搜集在三观上有了偏差,便于那不齿之事为荣,行阿谀奉承、勾心斗角为能事也。
“需求”多了自然会形成市场,资本便如附骨之蛆吸些脓血过活罢了。
所以,先不要去埋怨资本无良,先看这玩意儿是怎么形成的市场。
于是乎,心机、算计便被讹传为一种为人处事的“聪明”。
不过这心机太过阴毒,但能力着实的欠缺的人,却有着强大的自身催眠能力。也会选择性的忽略了别人的智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且不知世人为何结党?结党营私也是为了仰仗一个群策群力。你把一帮人都当傻子玩,肯定没人愿意搭理你。这年月,谁比谁傻多少?
这样说的话,那吕维斯人太独了麽?
倒是由不得他不独。
心机叵测者也不会信任身边的任何人。
这吕维岂不知结党之便?
怎会不知?
自那姑苏城发疫之时便是知晓。
然却是一个本性使然,不可改。
如是,便空有统御六部之权,却也没什么办事的能力。因为老算计人,也没人愿意跟他一起玩。
而结党攀附者,或权、或利、或为自身、或为天下,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命”。
这条命不在了,纵有天大的抱负也是枉然。
从那无双、王申到那王道人,以及皇城司旧部,且到现下那吕维那一双下狱儿女,倒是没有一个好下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青之道法自然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天青之道法自然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